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李明华:每一次成功 都是下一次挑战和超越的开始
每一次的成功都是挑战和超越的开始
每一次挑战和超越
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送入预定轨道,这型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再一次用成功证明了自己。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长征五号遥五火箭的发射成功,应该也是实现了今年胖五的一个三连冠。您现在心情怎么样?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我非常高兴,这次长征五号遥五的发射,使中国航天探月三期圆满收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为对这一次发射充满了信心。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您提到的信心,我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信心来自于我们对成功的信仰?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这种信心来源于我们深厚的积淀,来源于我们对成功的渴望,来源于我们对梦想的追求。特别是对于长征五号团队,经历过失败的洗礼,对成功这种期待更加强烈。
长五人对成功的渴望,源于3年前那一次惨痛的失败。2017年7月,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关于长征五号遥二火箭的失利,经过908天这样的一个蛰伏,再到它的复飞成功,所以大家对长征五号的印象是越来越深刻,那么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当时失败的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来解决?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包括大数据的分析,我们揭示了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大量的震动,形成了大载荷,超出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导致结构断裂失效,发动机推力丧失。
虽然问题发现了,但是留给研制团队解决问题的时间却不多了。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如果不能有效及时解决问题,今年的火星探测、探月都不可能实现。重新设计需要两年到两年半以上,后续的这几项国家重大工程根本就等不及。
经过大量的分析,李明华拍板决定,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解决主要问题,实现对震动的抑制,这为长征五号接下来的连续成功奠定了基础。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通过试车表明,震动的量级减少了90%,从此,我们重大技术瓶颈就彻底地得到了缓解。失败不是魔咒,而是我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催化剂,挫折也不是绊脚石,是我们磨砺意志的试金石。每一次的成功都是挑战和超越的开始,每一次挑战和超越,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这一次它开启探月工程三期的一个重要的开始,它要超越自己什么?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长五B遥一的首飞成功,从此拉开了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的大门,“天问一号”发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打出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打出了中国航天的新速度。
这次发射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重量,是目前我们国家所发射的(探测器)有效载荷重量之最,而且是直接送入到地月转移轨道。第二个由于地月关系和弹道设计的原因,这次的发射窗口很窄,接近零窗口的发射。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什么叫零窗口?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就是必须到点就要准时发射。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如果不准时发射会怎么样?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很可能到达不了月球的轨道,这次的任务就有可能会造成失败,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长征五号涉及的面有多广?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长征五号研制团队,直接参与研制的人数达到16000余人,配套厂家达到1000余家。航天是一个复杂工程系统,所有系统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特别是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团队才是最强的支撑。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您心目当中,火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就像自己的孩子,我看着他出生,我看着他成长,我看他长大成人,我要把他送出家门,让他远行。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其实每次成功之后,我们又是一次新的长征,这也是我们长征火箭的精髓之所在。可以说长征五号遥五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又一个新的时代,那么对于长五来说,您对它的未来还有哪些期待?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总指挥 李明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作为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后续还将承担载人空间站的建设,完成核心舱、实验舱的发射。同时,长征五号这种大的运载能力,一定也会为我国卫星网络的组网发射,提供巨大的便利,可以实现一箭多星(发射),相对我们现在运载火箭的能力至少(提高)两倍以上。中华民族曾经错过了航海时代,我们绝不能缺席太空经济时代。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