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本为燕王军户,靖难之役以来,直至民国初年,我们一直以军籍身份负责运河漕运,往北京押解粮食、银两等物资……至今已有600年。”11月16日,在范县濮城镇红庙村村室,90岁高龄的张湘潢老人正在向民盟濮阳市委会和濮阳张姓研究会有关专家,讲述该村张氏家谱记载的家族沿革情况。
“这充足证明了隋唐大运河对濮阳的重要性。”民盟濮阳市委会专家指出,濮阳是河南省唯一同时拥有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遗产的地区,通过连续走访已发现大量遗迹、掌握丰富资料。但是,到底哪段运河对濮阳发展起的作用大,一直没有定论。“红庙村张氏家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据张氏家谱记载,红庙村张氏原籍在现在的河北唐山。祖先张原一是明成祖朱棣的家将。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张原一随之一路征战到濮州地界,屡立奇功。后来,为了稳定地方局势,朱棣将张原一封于濮州,为“世袭千户”,战时领兵征战,平时维护地方治安、发展经济。
为巩固北部边防,朱棣于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即紫禁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张原一及后代一直在今濮城镇一带繁衍生息,在生产的同时,严加操练,每年负责将濮州征收的税银、粮赋等物资,运送到今南乐县元村镇后,改用水运。通过隋唐大运河(卫河),押送至北京。
张氏一族逐渐发展壮大,始终秉承勤军尚武传统。至清道光年间,出现了兄弟六人同榜考中武进士的盛况。其中:张金甲高中榜眼,官至湖北水师提督;张金华高中会元,官至福建总兵;张金台官至游击将军。三兄弟均位居二品官,在清军中立下赫赫战功。
“除了家谱记载,村里还珍藏着御赐牌匾、先祖画像等遗物,祖坟上的龙头碑也有专人维护。”村民张晓方说,“我们正在收集整理家族故事、传说,希望能多给后人留下点儿东西。”(记者 李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