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学术不端,是否侵犯名誉权 中国数学家成功证明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 10年间251万人志愿登记器官捐献 3万余人完成逝世后器官捐献 中国非医用口罩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超八成 国寿首例获批“超额”增持 万达信息年内股价涨幅42% 黄洪:银保监会将多措并举支持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 投资收益率超10%!2万亿长线资金加速入市 偏爱这类股票 商务部:猪肉供给状况将持续改善 加速构建多支柱养老险体系 保险业再迎发展新机遇 10月进出口额2.84万亿元 同比增长4.6% 我国外贸连续5个月正增长 苹果今年价格普遍高于去年 线上销售暴增 后市价格或出现回落 出口保持较高增速 拉动经济增长后劲足 我国外贸进出口已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 专家预计全年增速有望达2%左右 年内四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资 增资总额超160亿元 进博会展商看好5G大规模商用 竞相展示新应用 车险改革“降价增保”明显 市场乱象仍要“冒头”就打 商业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 近期核销不良贷款动向频现 整治“场外配资”专项行动计划陆续落地 从严监管是常态 资本市场“教科书级”立体追责 展示打击违法活动决心与能力 家用电器行业迎消费利好行情 10只个股周涨幅超12% 高擎“价值”大旗 公募发展渐入佳境 外储规模10月降146亿美元 将继续保持稳定 11月份开局,场内资金凸显两大新特征!8只个股首周吸金逾150亿元,券商预计A股将冲击前期新高 不确定性渐消沪指周涨2.72% 机构列出三大主线布局A股 注册资本300亿元 四川银行挂牌开业 “房住不炒”定位不变 平稳健康发展是主旋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加强市场化制度建设 释放严格退市信号 百亿元级私募增至60家 年化收益率前三甲均不足50% 健全国企治理机制 重在引入积极股东 普益标准和光大信托发布首份信托公司竞争力指数报告 10月外储规模总体保持平稳 “固收+”魅力绽放 博时基金布局多策略产品线 上期所:推进车用动力电池相关金属期货研发工作 人民楼视丨装配式建筑发展提速智能建造为人居环境升级赋能 停牌超四年深深房重组宣告终止 【地评线】原来你是这样的“蓝朋友” “疯涨”的造车新势力:有销售一天卖十几辆 产品安全频踩雷 团结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科技创新实践 【地评线】全国消防日,致敬“蓝朋友”! 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老龄化——中国老龄化的趋势性特征 黑龙江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被查 两个老上司去年落马 新华时评:用心用情把这个“暖”字写好 太空还是未被瓜分的“处女地” 中国不能缺席太空治理 平均要花四五年时间 工伤“先行支付”咋这么慢 新华网评:以赤子之心记录时代之变 新华国际时评:莫让“谣言贩卖机”绑架中澳关系 中小学生出国学习呈低龄化趋势 盲目提前并非理智之举 甘肃专项整治靠企吃企 深挖国企硕鼠蛀虫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在广东宣讲 新华时评:别人“卡脖子”,咱们怎么办?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揭露学术不端,是否侵犯名誉权

2020-11-09 12:25:34来源:光明日报

揭露学术不端,是否侵犯名誉权

【问答民法典·以案说法】

●关键词

学术不端 论文抄袭 检举揭发 名誉权

●概述

近年来,关于抄袭、买卖论文等学术不端的例子频频曝光。揭露学术不端行为有利于维护健康的学术环境,是公民的一项正当权利,但在检举和揭发时,时常出现侮辱、诽谤等损害他人名誉的情况。那么在揭露学术不端过程中,如何保护名誉权不受损害,值得反思。

●案例

某高校学生王某在参评奖学金时,怀疑竞争对手赵某的学术论文有抄袭、造假嫌疑,于是在社交媒体散发赵某花钱找“枪手”代写论文的消息。事件持续发酵,学校得知后,经查证发现,赵某存在学术不规范现象,论文存在过度引用的问题,学校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撤销了其奖学金评选资格。当事人对此并无异议,但赵某认为王某过分夸大事情的严重性,且在大众面前贬损其人格,认为王某行为侵犯其名誉权。

●法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第1024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第1025条)

●专家说法

张颖(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娟(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学术不端应制裁,检举揭发有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上频频曝出抄袭、买卖论文等学术不端的事例,引发社会公众广泛议论。法律鼓励人们检举揭发学术不端行为,我国2016年颁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其中第14条规定:“高等学校对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学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主动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依据职权,主动进行调查处理。”第2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一)通报批评;(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三)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四)辞退或解聘;(五)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由此可见,如今处理学术不端问题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揭露学术不端权利也受我国法律支持和保护,同时该权利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避免突破法律的界限。

我国民法典第1024条第1款和第1025条也作了相应规定,明确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犯,在对学术不端现象进行监督时,应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也不得使用侮辱性言辞贬损他人。因此,公民在揭露学术不端现象时应当把握分寸,应对检举揭发内容进行细致把控,要对所检举揭发问题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不能夸大其词甚至捏造事实。

结合本案,王某检举揭发赵某学术不端一事,经学校查证属实,学校撤销赵某参评资格,并进行通报批评,这对于端正校园学术风气,营造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对此应予以鼓励。

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揭露学术不端的权利不应被滥用,在检举揭发的过程中,王某将该事在网上进行散布,使用夸张的表述,严重贬损赵某人格,极大降低了人们对赵某的社会评价,致其名誉受到损害,对此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我国法律保护公民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检举揭发,这对于维护风清气正之学术氛围、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应认识到,任何权利都不是无限的,揭露学术不端的权利也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避免触犯法律。

(本报记者王金虎采访整理)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