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不出去?回来?国际疫情之下,留学生作决定更加艰难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用数据了解跨越67年的人口普查 成为负担、导致员工不满……团建合法性合理性亟待审查 贵州党政机关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国际锐评丨中国创新力更强 世界发展动能更足 天津南环铁路桥坍塌事故致7死5伤 有关负责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各地城乡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热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点名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现场登记 足不出户解决常见病症 中国互联网医疗势头强劲 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童道驰接受审查调查 挤占个人时间、影响评优晋升?团建为何吃力不讨好 “凝聚青春梦想,共创中非关系新时代”——记第五届中非青年大联欢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重申科学无国界精神 写在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之际 疫情前后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待变化 就业重心下移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 专家:有利于吸纳人才 信息太乱,选择太难,焦虑太多……这届家长太难当? 台风“天鹅”2日凌晨将进入南海 海南发布台风三级预警 老促会:凝聚共同推进老区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场无人化、储粮智能化……中国粮食产业走向智能化 关不得、管不好? 校外“小饭桌”治理陷拉锯战 北京市长陈吉宁:推动北京在科幻领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 云南中考改革方案听证:提高体育美育分回应试老路? 曾在欧洲战场上不可一世的美军坦克,被志愿军缴获 古董级的手扳道岔,在这里能见到! 决定抗美援朝战争是打还是停的一仗,志愿军炮兵发挥了巨大作用 【地评线】京彩好评:以中国制度优势持续激发“规划红利” 李增虎等84人重大涉黑案一审公开宣判 天津市委书记、市长到南环铁路坍塌事故现场指挥救援处置 天津发生一起铁路桥坍塌事故 应急管理部派工作组赴现场 宁夏将构建“快进慢游”旅游新格局 第五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福建湄洲岛举行 天津出台“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管理办法 这个示范区运行一周年,“六大福利”让人羡慕 养老机构实行备案管理 侵害老年人人身财产权益依法追究责任 海南推出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惠琼保” 通讯:中国援建突尼斯外交培训学院项目防疫复工两手抓 视频丨疫情下“打工人”该怎么办?诺奖得主:不要羞于终身学习 六大行前三季少赚806亿元,净息差再收窄 小米、OPPO等供应链加单 谁能填补华为留下的手机市场空间? 顶尖科学家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最大挑战是全球合作 段国圣:高净值客户、养老金管理、银行理财委外是资管业三大机遇 为何社保基金收益率比保险资金高很多?银保监会负责人这样说 苹果销量下滑,产业链公司环旭电子存货却大增 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暂告一段落,还需警惕房抵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 王贻芳:中国已经到了投资百亿科学装置的时候 不建就会落后 义乌外贸商家首战双11: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杜祥琬院士:中国可再生资源增长空间不止十倍 视频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金特:新冠之战与真正的战争有两点相似 疫情下全球经济走向何方?全球顶尖“经济头脑”都难以预测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出去?不出去?回来?国际疫情之下,留学生作决定更加艰难

2020-11-02 09:43:43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出去?不出去?回来?国际疫情之下,留学生作决定更加艰难

“这是一场小考验,不能放弃”

图①:回到国内的留学生张绎如(右)在一家辅导机构上法语课。(□记者刘一颖报道)

图②:留学生张博在英国上网课。

图③:留学生赵虎(左)和同学一起为留学生送爱心包。(受访者提供)

10月份,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开始向目标学校网上递交申请。与以往相比,2020年新一轮的留学申请,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显得非同一般。

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部分上一年申请成功的留学生未能出国。收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喜悦,已被相关国家不断攀升的感染新冠病毒人数冲淡。这些人,有的选择在家上网课,有的选择延期入学,也有小部分人只身远赴万里之外。还有部分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有的加入了求职大军。“这只是一场小考验,不能放弃”成为留学生们的共同心声。

近日,记者通过面对面、视频及电话等多种方式,采访了多位留学生及部分留学服务机构。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戴玉亮

“建议今年同时申请多个国家”

记者到某留学服务机构济南分公司采访时,该公司美国部经理秦忠苹正在为几名学生整理网申材料。

“据我观察,上一轮申请已收到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中,约40%在国内上网课,约30%延期入学,约15%在美国上网课(有一部分学生此前在美国念高中或本科),还有少量学生选择放弃美国,‘转战’其他国家或地区。”秦忠苹说,现在赴美入境难度很大,需要经第三方国家入境;入境后需隔离两周,再办理赴美手续。许多学生和家长觉得既不安全也很费时,所以选择留在国内。

据秦忠苹介绍,因为疫情,部分美国高校对国际学生作出特殊安排,推出“Go Local”“Study Away”等项目。拿到美国某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可以到与该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内学校就读。比如,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合作关系。今年秋季学期,被杜兰大学商学院录取的研究生,可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习过渡,学费按照赴美读书标准缴纳。有位女生就选择前往北大读书,授课方式是线下与线上结合,其中两门线下课由北大老师教授,两门线上课由杜兰大学老师教授。

再如,拿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可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就读。住宿条件十分优越,但要按照留学生的收费标准缴纳住宿费,一年约5万元。秦忠苹说,类似项目大多面向新生,且收费较高。所以,更多留学生选择在家上网课。

为应对变化的国外疫情,秦忠苹建议,今年申请美国学校的学生,可加一两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校作为备选。对此,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学生明确表示,如果无法赴美深造,就选择放弃出国。“申美校,要参加各种考试,要背景提升,准备周期长达两年或更久。所以,相比去其他国家留学的学生,申美校的学生更加坚定。”秦忠苹说。

与美国签单率持续下滑相比,有意前往英国、新加坡等地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和同行交流过,大家反映,今年申美校的学生数量锐减。”秦忠苹说,公司南方某分公司英国部上个月签单任务完成率达200%。虽然济南分公司也已完成任务,但南方学生出国欲望明显比北方学生强烈。

“12小时时差不是问题”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许多留学生的出国步伐。18岁的济南姑娘李莎,就是其中一位。

北京时间10月20日23点20分,李莎走进书房。父母早已熟睡,而她的上课铃即将响起。

李莎打开浏览器,输入账号和密码,进入美国戴维森学院Moodle系统,选择个人课表,点击“经济学101”课堂,进入Zoom,等候上课。不一会儿,屏幕上方弹出一个个小窗口,27位同学准时“走进”网上课堂。几分钟后,身着彩色衬衫的教授出现在屏幕上。23点35分,上课。李莎戴着耳机,认真盯着屏幕,不时记录下课程重点。

21日0点50分,下课。当天,李莎只有一节课。“今天下课比较早,最晚的时候,能到凌晨2点。”李莎说,读高中时也常常熬夜。所以,12个小时的时差对她而言,问题不大。如今,李莎了解学校的方式还是通过网络,与去年此时正处于申请阶段的自己差别不大。

戴维森学院入学门槛很高,今年全球本科招生约520人,其中中国人不到25人。“我们是小班教学,每堂课不超过30人。”李莎告诉记者,不同于综合类大学大班授课,文理学院授课讲究专而精。“但现在上网课,无法实现真正的面对面交流。小班授课的教育氛围,也难以切身感受。”

李莎热爱唱歌。在申请学校时的一段视频中,她着重展现了这一才艺。“拿到录取通知书不久,我就收到学校合唱团的招新简章,特别期待。但现在只能等到了美国再说了。”

21日10点,李莎醒来。洗漱完毕后,她吃了一片面包。“11点半,就该吃午饭了。”李莎的父母早已习惯女儿的作息,早晨从不打扰她。“我们三口人生活在两个时区。”李莎母亲笑称,自8月25日女儿开始上网课起,她和丈夫就十分默契地采取“不干涉”政策。

吃过午饭,下午1点半,李莎带着电脑和作业来到家附近的咖啡馆。“在家学习会有惰性,我就到咖啡馆或者图书馆上自习。”点了一杯冰美式咖啡,李莎在一个角落坐定。她拿出一本500多页的英文书《Walking with the wind》,这是历史课老师要求的必读书目。“教材大多是通过学校网上图书馆下载打印的,但资源有限,就必须想办法淘书。”李莎算了一下,自开学以来已经买了9本外文原版书。大部分买了电子版,20多元一本;3本纸质书,每本300多元。“虽然学费是按赴美读书标准交,但总的来说,在国内上网课还是省钱的。”李莎说,毕竟一年1万美元左右的食宿费就省下了。

让李莎感到安慰的是,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迎接课业挑战,压力小了不少。在10月20日至21日的跟踪采访中,李莎7次提到了GPA(平均学分绩点),这是她丝毫不敢放松的主要原因。“GPA高,在申请研究生入学或找工作时更有优势。”

不久前,李莎迎来经济学期中考试。在规定期限内,任意选择连续的一个半小时网上答题即可,按照要求,不能翻阅书籍或者寻求帮助。李莎用时1小时12分,答完考卷,分数90.5分(满分100分)。对这个成绩,她比较满意。

即使无人监督,李莎也严格遵守考试纪律。李莎听学长介绍,学院考试从来没有监考人员,还可以把考卷拿回家做。期末考试前,买个信封,写上名字,交给教授,教授把试卷放进去。考试前领取信封,考完后把信封交回去。

这位学长是李莎在“戴维森中国学生群”里认识的。“寻找组织”,李莎着实费了番功夫。戴维森学院招收的中国学生较少,通过一位资深留学顾问,母亲帮李莎加入了这个群。群成员是近5年入校读书的学生,共118人。随后,2020级新生成立新群“2024届戴村中国新生群”。

群里鲜有消息,上一次对话还是10月8日,聊了几句改作文的事。“有次大家组织在杭州线下见面,碰巧家里有事,也没去成。”李莎说,现在就盼着国外疫情形势好转,早日赴美读书。

“深思熟虑后我选择回国”

“我们先检查一下上节课课文的背诵情况。我说一句,你翻译一句。夫人,请原谅,本餐厅禁止吸烟……”10月22日下午2点,在济南泺源大街某外语培训机构,记者见到正在上法语课的张绎如。教室里,张绎如和一对一教师王丽雅均戴着口罩。

面容姣好、身材苗条的张绎如,此时本应在美国雪城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但她却在今年5月4日,从芝加哥飞回国内。“美国疫情不断升级,我生活得提心吊胆。”张绎如说,“深思熟虑后,我选择回国。”

回到国内后,为尽量维持英语语言环境,张绎如每天上午固定做3个小时英语听力及阅读。每周一、周四下午2点到4点,学习法语。“表演专业常常演唱法文作品,如果法语发音更加地道,演唱起来会更加悦耳。而且,我对法语也很感兴趣。”她如今已学了43课时,能实现法语基本对话。教材《你好!法语》已被张绎如翻得有些破旧,上面满是笔记。每周二、周三和周五下午,则是张绎如的专业训练时间。练声动静大,在家练习会扰民。所以,张绎如到琴行隔音间练习。

“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出国,但我必须完成学业。”张绎如说,等时机成熟后再回去读书。

“不回去了,彻底告别加拿大了。”带着她的短腿猫“惠仔”,26岁的陈惠挥别生活了9年的多伦多。8月23日,她抵达成都,隔离两周后,回到家乡山东东营,又隔离了两周。

2011年,陈惠去加拿大念高中,随后进入多伦多大学会计学院学习。本科毕业,在加拿大工作3年后,她选择回校读研,今年7月毕业。但疫情令她没来得及取毕业证就回到国内。“加拿大疫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当地也曾封城,但防疫效果稍有成效就逐步开放,结果感染人数又大幅增长。”陈惠回忆说,3月,学校开始改上网课,自此一直在住处自我隔离到8月回国前。她一周去一次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用餐大都是外卖解决,无接触配送。

上网课一个月后,陈惠决定回国,但归国之路并不顺畅。机票太难买了。陈惠后来抢了一张加拿大航班的机票,却被取消。“后来又抢了一张川航的机票。担心航班再次被取消,家人白高兴一场,没敢告诉他们买上机票了。”

飞机落地成都的一刻,陈惠落了泪。下了飞机,陈惠在家人微信群里发了个定位。于是,群“炸了”,一连串的“欢迎回家”。陈惠再次落泪。成都隔离结束,陈惠飞抵济南,由东营市相关机构护送到东营伟科国际人才公寓隔离两天。又经过两次核酸检测,陈惠终于迈进家门。经过短暂的自我调整后,陈惠加入了国内求职大军。

10月22日9点,陈惠吃完早饭,开始浏览招聘信息。“主要关注各企业官网、猎聘和boss直聘。”她梳理了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并做成PDF版简历,还专门用电子表格记录自己提交简历或网上报名的时间,并及时追踪后续情况。

陈惠说,她在加拿大的朋友、同学今年大部分回国了,也在忙着找工作。陈惠坦言,求职压力着实不小。多年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工作,很多人回国求职有些水土不服。“有些岗位需要求职者用三四百字作自我介绍,但我已经比较难找到合适的中文词语来表达。”陈惠说,让她最苦恼的是,在国外的工作经历不能完全得到国内企业的认可。但陈惠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出国学习。”

“留学是一个加速成熟的过程”

北京时间10月20日16点25分,与记者视频连线的山东姑娘张博刚刚起床,英国德比当地时间是早上8点25分。睡眼蒙眬的她,身着睡衣,和记者打招呼。

21岁的张博,去英国走的是“3+2”项目,在德比大学国际商务金融专业读两年,毕业后可获硕士学位。这是她第一次出国,疫情打乱了她的留学安排。出不出国?她纠结了很久。

“短时间内,疫情不会完全消失。但一直畏缩不前,学业就耽误了。”张博说,等一切危险都过去的人,永远也出不了海。“所以,我决定出国读书。”

父母尊重张博的意见。9月30日,张博抵达英国,开启留学生涯。

张博很快适应了异国他乡的生活,舍友也十分友好。刚到英国,张博就收到了全英中国学联送来的防疫爱心包。学联帮助她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难题,缓解了初到异国的焦虑。“中秋节那天,学联为我们送来了爱心中餐。吃着爆炒腰花、红烧茄子,喝着香芋奶茶,心里暖暖的。”张博说,最大的挑战来自学业。国内外老师授课方式和评判标准不同,这迫使她加倍用功。

受疫情影响,张博每周只有一节线下课,其他都是网课。张博发现,许多学生不戴口罩。“只有我和几个中国学生戴口罩。虽然其他人没有要求我们摘下口罩,但自己觉得有些别扭,担心影响和其他人的交流互动。”即便如此,张博还是坚持戴口罩。她认为,做好疫情防护,是最重要的事。

“国外上线下课,大部分学生不戴口罩,这让我有点儿恐慌。”10月2日,在英国德比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的山东男孩赵虎回到国内。

赵虎是德比大学中国学联主席、全英中国学联执行秘书长。英国疫情严重,赵虎一边告诉自己沉住气,一边积极响应使领馆号召,和学联其他同学组建各自地区的中国留学生守望互助系统,通过实名微信群确定留守人数,分发物资,传递各类官方信息,开展线上咨询问诊等。

“英国疫情一直不见好转,活动受限。”赵虎告诉记者,不能户外运动、不能聚会,“很苦闷”。于是,在父母一再要求下,赵虎回到国内。原本,他会留在英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北京时间10月20日19点30分,赵虎刚刚结束领区中国留学生安全工作视频会。视频会上,驻曼彻斯特总领馆相关负责人通报了前一阶段与领区部分大学校方的沟通情况,并与各地方学联主席研究讨论了下一阶段领区抗疫安排。“这场疫情,让我们留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赵虎说,在英国疫情尤为严重之时,唯有中国在发动组织一切力量,为每一位中国留学生发放防疫物资,及时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赵虎认为,“留学是一个加速成熟、自立的过程。”要充分把握在外留学机会,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因为学有所成,必将归国。”赵虎说。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达到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就业。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莎、张绎如、陈惠、王丽雅为化名。)

  留学生“乘风破浪”的底气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戴玉亮

对外开放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留学则是形成国际化人才队伍的重要一环。这些年为数不少的自费留学,既关乎个人,也关乎国家。但留学从来不是易事。对个体来说,在充足的资金保障、过硬的外语能力、全面的个人素养基础上,还要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留学之路才能走得顺畅,取得应有的回报。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留学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已经拿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人,是不是想要放弃?在家上网课的人,是不是焦躁不安?留学生们是不是后悔当初的选择?对于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得到的答案是“NO”。

“时差不是问题,在国内也能上好美国大学的网课”“想趁机多学门外语并加强专业训练,开学后可以一鸣惊人”“这只是一场小考验,不能放弃”……采访中记者发现,面对疫情,无论身在何处,留学生们绝大部分能很快调整状态,立足实际情况,积极规划学业,尽可能地多学多练,提升自身素质,等待疫情好转后以更好的状态投入紧张的留学生活中。面对暂时的挫折,坚守目标、勤于学习、积极向上、经受住压力,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素质。这,正是记者看到的留学生的样子。

出国留学,一度被视作金钱换学历的一种途径。但是,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用过硬的实力立身,改变着部分公众对留学生的认知。我国加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也给留学生们注入了在国际舞台上“乘风破浪”的底气。他们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名片。

采访过程中,留学生们纷纷表示,虽在异国他乡,却能时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祖国对他们的牵挂。在英国,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和中国学联,在疫情发生后给予了留学生们全方位的帮助,为每一位留学生及时送上防疫物资,普及防疫知识,开展咨询问诊等。

“祖国时刻关爱我们,我们也要奉献青春建设祖国。”这是很多留学生的心声。同时,国内更丰富的就业资源,更宽广的就业领域,更美好的经济和社会前景,也吸引着留学生大量回国。

我们还注意到,疫情之下,为解决部分留学人员的现实困难,教育部提出,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允许高校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接收出国留学人员先行在国内高校借读学习。于是,Go Local等项目应运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学生“出不去”的问题。虽是权宜之计,却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