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市有30项科研成果录入国家科技成果库,13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总量位居全省第四。全市申请专利2255件、授权1181件
■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省创新龙头企业3家、市级50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4家、市级48家,省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7家、市级54家
■目前,全市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市级142家;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省厅初评,市级重点实验室79家;院士工作站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6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0月22日,记者从我市科技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围绕贯彻市委、市政府“创新兴市”战略,我市加压奋进,多措并举,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具体来说,我市以科技“业务明白卡”为抓手,大力开展创新服务,实现申报条件、申报程序、材料撰写、享受优惠政策“四明白”,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热情;以建设企业信息查询档案库为基础,分层次摸清家底,建立梯次培育清单,“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可持续性。坚持把创新主体、平台、机构、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确定目标分工合作,开展持续培育和扶持,不断壮大全市科技创新的基础和集群;坚持把创新平台作为“四个一批”的牛鼻子,通过平台建设,推进企业培育、机构建设、人才引进和科技投入。连年开展规模以上企业技术人才需求调查,面向高校院所分类发布、精准对接,充分利用外地创新资源,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开展。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科技投入方面:2019年,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6.0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2%;全市科学技术支出2.64亿元,占全市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0.75%;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9658万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32%,其中市本级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经费支出500万元,占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为5.18%。
在科技成果和专利方面,2019年,全市有30项科研成果录入国家科技成果库,13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总量位列全省第四。其中:获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质量、数量全省第一;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全市申请专利2255件、授权1181件。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从2018年不足150万元增至6500多万元,增速全省第一。今年以来,全市又有6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三等奖各3项。全市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1项,登记额2.3亿元。
在创新引领型企业建设方面: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2020年已推荐33家,其中新增1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2020年已备案214家);省创新龙头企业3家、市级50家(新增11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4家(新增3家,总数居全省第2位)、市级48家(新增5家);省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7家、市级54家(新增15家)。
在创新引领型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全市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市级142家;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省厅初评,市级重点实验室79家;院士工作站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6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12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市级5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7家。濮东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各项实质程序已进行完毕;濮东科技大市场、工业园区中试基地正在扎实推进。
在创新引领型机构建设方面,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2020年启动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工作,认定首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
在创新引领型人才培养方面,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高层次创新引领型人才达到11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省“中原千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人(新增2人)、省创新人才计划4人。通过院士工作站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等措施,近3年共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96人。 (记者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