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行走在清丰县的田间地头,一座座食用菌大棚煞是惹眼。近年来,该县依托食用菌产业传统优势,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推行“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将食用菌产业打造为贫困群众长效增收的新引擎。
小小食用菌在清丰县做出大产业,一个人不得不提——县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安社蕊。正是在她的强力推动下,该县食用菌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把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精准脱贫之路。因为安社蕊是食用菌方面的行家里手,她还被当地群众戏称为“菇奶奶”。
安社蕊今年50岁,从开始工作起,就一直与食用菌打交道。哪一个乡镇种什么菌类、哪一个季节发展什么食用菌、遇到了病虫害怎么应对,她都了如指掌。2016年,精准扶贫进入脱贫攻坚期。如何将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让贫困群众依托食用菌产业增收脱贫,成了安社蕊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此,安社蕊多次深入基层和群众中开展调研。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她多次与县领导沟通交流自己的调研结论和想法。最终,她的建议被县领导采纳:发展食用菌扶贫产业。从2016年在每个乡镇建设50座大棚,到2017年在每个乡镇建设200座以上大棚,清丰县的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春天。
大棚建起来了,怎么将大棚对接到贫困户,怎么让贫困户主动参与到食用菌产业发展上来,又成为安社蕊心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经过多次调研和座谈分析,她先后到北京、山东、福建等地驻地招商,引资建成双庙乡弘丰源、马庄桥镇誉丰、巩营乡金太阳等8个菌包生产制作中心,为贫困户提供成品菌棒,确保了菌包成品率,提高了基地生产标准化程度,同时也牢固了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结机制,鼓起贫困户的“钱袋子”。
贫困户自主种植、购置菌棒需要的资金从哪里来?为破解这一难题,安社蕊外出考察学习,并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创新食用菌产业扶贫机制。在她的努力下,清丰县探索实施“贫困户+合作社+公司”脱贫模式,确保贫困户贷款无风险、保受益。通过一系列措施,该县最终确立了包棚创业、劳务承包、菌棒托管、基地务工等4种带贫模式。
督导基地建设、查看食用菌生长情况、对接带贫企业、走访基地贫困户……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风霜雪雨,安社蕊长期坚持一线工作,协调解决食用菌基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个乡镇。
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基地是该县引进的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开始种植时,群众的积极性不高。眼看着即将错过入棚季节、几百座大棚就要闲置,安社蕊坐不住了。她每天带领技术人员入户宣传鸡枞菌的产品优势和扶贫政策,并亲自对接企业和市场,组织技术人员逐户讲解种植技术,逐步打消了贫困群众的顾虑,使菌种得以按时入棚。如今,该基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清丰县共建设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70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1.2万座,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培育工厂化生产企业12家,年产鲜菇25万吨,综合年产值20亿元,辐射带动1.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看着我们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群众一个接一个地脱贫致富,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安社蕊欣慰地说。(记者 樊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