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0月17日电(记者吴书光)今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当天,在渤海莱州湾畔的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海水稻三产融合示范基地,满田金黄,稻香扑鼻。中国农业专家对这片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5万亩海水稻进行产量测评,测评结果为每亩产量625.3公斤。
农业专家认为,这是中国给世界粮食日的一份厚礼,不仅助力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海水稻”是对耐盐碱水稻的俗称,中国有大量的盐碱地和滩涂,可以供海水稻一展身手。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并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立中国首个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力争在海水稻研究上取得突破。
16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迎来山东青岛、潍坊和浙江温州的三地海水稻测产,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测评小组在三地分别进行海水稻产量测评。专家测产结果显示:青岛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碱水稻亩产为542.5公斤,超优千号亩产为739.7公斤;潍坊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碱水稻亩产为625.3公斤;温州瑞安基地编号yc-2002的耐盐碱水稻亩产为320.78公斤。
听到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郑以宏代表测产专家组宣布“625.3公斤”的结果后,负责运营潍坊示范基地的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国庆告诉记者,去年他们试种了1000亩海水稻,测产结果是536公斤;今年增加到5万亩,测产结果又增加了,“很高兴,计划明年把海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
田国庆说,原来这里的盐碱地产值很低,经过流转并改良后,不仅增加了耕地,产值也大幅增加,预计今年可为9000多农户平均增收1.8万元。
据专家介绍,半野生状态的海水稻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生产收益低于成本。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两三亿亩可以开发利用,粮食增产潜力大。
今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全国10地的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由原来两万亩扩大到10万亩。9月下旬以来,10万亩海水稻陆续完成产量测评,其中,新疆、宁夏、黑龙江,山东东营、潍坊、青岛等地测评亩产均超千斤。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的海水稻产量测评亩产从256.23公斤到800多公斤不等,其中最高的是前几天在东营测出的860.95公斤。
记者16日在测产现场看到,袁隆平在视频连线中说:“非常成功,东营盐碱地产量超过800公斤,很了不起!”
袁隆平表示,希望中国早日实现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亿亩,那时增产300亿到400亿公斤水稻是完全可能的。“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能养活8000多万人,这将是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9月份刚过90岁生日的袁隆平难掩兴奋。
记者在潍坊基地看到,测产收割的水稻被粉碎到田里。田国庆说,秸秆还田腐烂有助于提升地温,接下来就要试验轮作小麦,而以往这里的盐碱地只能种一季。如果小麦试验成功,盐碱荒滩将成为良田。
目前,海水稻已在山东、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多个省区种植,几乎覆盖中国所有的盐碱地类型。
随着品种不断改良,海水稻将走向更大范围的盐碱地,盐碱地里稻花香,稻花香里话丰年将成为现实。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