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英雄保家卫国,出征血洒万里疆场。举国同庆之际,我们缅怀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我们致敬所有冲锋前线的中华儿女!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在北京大学档案馆的馆藏珍品中,有一卷题名为《北大抗美援朝的有关照片》的声像档案,打开尘封的历史画卷,那是1950年秋北大教职员聚集在一起、签名拥护各党派联合宣言的场景。
北大教职员聚集在一起签名拥护各党派联合宣言
1950年6月25日,随着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向南挺进,朝鲜战争正式爆发,新中国也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周边安全危机。为了防止朝鲜战火引入中国,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国内也迅速掀起了抗美援朝运动。
北京大学与抗美援朝运动最早的直接交集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的第三天,北京大学校党总支委员会召开讨论部署国际形势下宣传教育的工作会议。11月8日,响应全校师生员工的要求,北大成立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北京大学委员会”,统筹领导全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工作。
两次发起“联合签名”行动
1950年10月27日,在讨论美帝侵略台湾、朝鲜与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时,北大化学系教研组的先生们决定发起签名上书毛主席的行动。这一行动迅速得到了全校教员的热烈支持,大家纷纷在签名书上签字表明态度和决心。《人民日报》和《北大周刊》都详细报道了此次“签名”行动的全过程。
《北大周刊》报道了此次“签名”行动的全过程
11月6日,北京大学发布《本校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拥护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的通电》,保证以各种积极有效的方式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在北大档案馆有关抗美援朝的照片集中,有两张照片记录了当时北大教职员在现场签名拥护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的真实场景:在北大反侵略委员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横幅的映衬下,每一位教职员的表情都是严肃而坚定的,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对抗美援朝的支持而郑重签字。
学生报名“参军参干”行动
1950年10月27日,北大中文系首先在校园内张贴特刊《只要你号召》,表达学生们渴望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12月12日,随着北京市军事干部学校招生委员会向北京大学发出报名工作通知,北京大学军事干部学校学生保送委员会迅速成立。北大学生积极主动报名参军参干,纷纷在报名单上签字,不少学生还手写了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决心书,以表达他们坚定参加保家卫国革命运动的勇气和决心。
校园内张贴特刊《只要你号召》
北大学生积极主动报名参军参干 在报名单上签字
12月24日,北京市军事干部学校招生委员会向北京大学发出通知,从报名的四百多名北大学生中,正式录取四十五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次日,北大校务委员会在民主广场隆重举行“欢送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同学大会”。
北大校务委员会在民主广场隆重举行“欢送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同学大会”
从国内掀起抗美援朝运动热潮到中共中央号召青年“参军参干”,北大师生始终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参与其中,教职员组织动员、学生积极报名的实际行动真实反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北大校园的扩大与深入。
组织师生“下乡宣教”行动
为了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工作,1950年11月北大停课两周,全校师生参与抗美援朝思想宣传活动。1951年4月,《人民日报》发出“必须使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教育”号召。为了普及和深入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工作,北大师生员工2761人参加,占全校总人数的78%。为了更系统地组织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思想,北大专门组建了师生联合的北京大学抗美援朝宣传队,采取漫画、标语、幻灯、活报剧、歌咏、秧歌、展览会、口头讲解等多种形式揭露美帝的侵朝恶行,宣传抗美援朝的爱国与正义。不少北大师生深入到北京东郊、西郊、南郊的49个行政村进行下乡宣传,举办抗美援朝图片展览,制作反帝爱国壁报,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向普通农民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思想。一张张街头演说和下乡宣讲的黑白照片洋溢着北大师生的“抗美援朝”热情,也记录了国家危难时北大人奔走各地,奋勇向前的爱国行动。
北京大学抗美援朝宣传队
1950年11月24日,北京大学号召全校师生踊跃向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慰劳品和写慰问信。北大档案馆藏的老照片还留存着北大女学生们积极写慰问信、热心给志愿军缝制棉手套、制作慰问袋的画面,包含了国内竭尽所能支持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深刻情感和实际行动。
北大学生们积极写慰问信 给志愿军缝制棉手套
揭开历史的面纱,走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北京大学。从五四运动的青春之火到抗日战争的奔走热血,从抗美援朝的学生游行到保家卫国的参军参干,从大街小巷的宣传呐喊到饱含真情的支援慰问,透过那一张张陈旧的黑白老照片,我们回到1950年的那个秋天,仿佛又看到了北大教职员和学生们热情奔走的身影与坚定自信的表情。在团结一心、保卫祖国的道路上,他们始终与北大结伴而行。(作者是北京大学档案馆助理研究员龙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