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3日电(记者 孟哲)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加工流通体系以及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重大动物疫病风险和威胁加大等新情况,同时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老问题也都还存在,畜产品稳产保供的基础仍不牢固。2018-2019年生猪产能严重下滑,使这些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国家及时出台了一大批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层层压实责任,生猪生产得到较快恢复,猪肉价格正逐步趋稳回落。
“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这一轮生猪生产波动,给了我们强烈的警示,凸显出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杨振海认为,出台《意见》,就是要努力从根本上消除肉蛋奶生产供应的问题隐患,全面提升畜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意见》明确了省级人民政府对畜产品稳产保供的责任,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饲草料成本约占养殖成本的60%-70%,提高畜牧业竞争力,必须建设品类更全、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饲草料供应体系。
“一方面以粮改饲为重要抓手,加快发展饲草产业,增加优质饲草供给,补齐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短板。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做优饲料工业,着力增强饲料原料供给保障能力和饲料产品转化效率,为畜牧业节本增效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杨振海表示,将重点抓好制定实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现代化的饲草产业体系;系统开展饲料资源调查,为精准配料、精准用料创造更好条件;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政策支持,为饲料产品品质和利用效率双提升注入新动力;引导饲料企业更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扶持中小养殖户发展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畜牧业是在一家一户分散养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4.5%,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肉蛋奶市场供应的主体。在杨振海看来,我国畜禽规模养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设施装备条件差,生产效率不高,与规模化相对应的标准化生产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
杨振海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典型示范引领,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国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发展;提升规模养殖场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生产全程机械化;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不同畜种的标准化生产体系;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以大带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殖场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现增产增收。
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
屠宰加工和流通环节一头连着养殖端,一头连着消费端,是整个畜牧业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杨振海表示,农业农村部将按照《意见》要求,从三方面推进有关工作。
一是加强屠宰行业清理整顿,规范行业秩序。继续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快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加快《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配套规章制定,出台生猪屠宰企业产品质量风险分级管理办法,积极指导地方出台法规规范牛羊禽屠宰管理。
二是加快屠宰产能布局优化,健全冷链配送体系。引导优势屠宰产能向东北、华北、黄淮海和中南部分省份养殖集中区域转移,推动畜禽就地就近屠宰,补齐“冷链配送体系”的短板,减少活畜禽长距离调运,促进“运畜”向“运肉”转变。
三是积极争取有关支持政策,完善保障措施。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现有渠道,加强对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和畜禽产品冷链运输配送体系建设的支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环节用水、用电优惠政策。
四季度预计猪肉平均价格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下,今年以来,养猪场户补栏增养的积极性很高,生猪生产恢复较快。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份和7月份,生猪生产恢复的两个重要拐点相继出现,即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先后实现同比增长。8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3.5%,连续11个月增长,同比增长37%;生猪存栏环比增长4.7%,连续7个月增长,同比增长31.3%。
“照此趋势,我们有信心实现全年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的目标。”杨振海说道。
随着生猪市场供应的逐步改善,8月份猪肉价格震荡趋稳,9月份以来连续4周下降。9月第4周(9月21-9月27日)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为每公斤54.12元,环比下降1.6%,比2月中旬的最高价格低5.52元。据专家模拟研判,今年9-12月生猪出栏将逐月增加,将比去年同期增长17.3%,预计猪肉平均价格也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