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昊骞 赵鹏程 济南报道
10月1日,国庆节。74岁的退伍老兵于学东欢喜异常。看着电视中全国各地的热闹场景,54年前的一幕仿若再次浮现于眼前……
1966年12月28日,马兰的天空和地面一如往常平静。戴着特殊护目镜的于学东和战友们忽然感觉脸上一阵热浪拂过,抬头见天空中忽现一道闪光,没人能说清那到底是什么颜色。几秒后,“轰隆隆”的声音刺过耳膜,震耳欲聋。就在那一刹,时间仿佛都停止了。随后,巨大的白色蘑菇云缓缓升起……
时隔54年,74岁的退伍老兵于学东对于这个画面依然记忆犹新。那是我国氢弹原理试验成功的日子,这次试验为次年6月我国首枚氢弹爆炸成功奠定了基础。此次试验也被称为我国核试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很荣幸,很自豪!”作为这历史性一刻的见证者,并在此次国防任务中荣立三等功的于学东老人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事情了!”
于学东老人展示自己当年荣立的三等功喜报
被选拔执行秘密任务,进入神秘罗布泊里的马兰基地
出身军人世家的于学东于1964年在老家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参军入伍,1年后,作为一名坦克驾驶员被分配到某野战部队。
由于身体素质过硬、训练成绩突出、政审条件好,1966年,他被选拔参加了一项秘密任务。“那时候没人知道我要去哪里,连我们部队的连长、指导员、我自己都不知道。”就这样,他上了徐州到西安的火车,后来几次转乘,一个多星期后,抵达了这次秘密任务的执行地——位于神秘罗布泊的马兰基地。
“当时没有像样的公路,那条路被战友们戏称为’搓板路’,有个战友下车后发现背包带都颠断了。”于学东回忆道。彼时,已是夏末,但太阳仍能晒爆体温计,石头也能烙熟薄饼。随着日历的跳动,天气很快变冷,士兵们在给汽车加水时,手经常被粘在水桶把手上,稍一用力就扯下一块肉……
“当地条件非常恶劣,我们住的房子是在地下1米、地上1.5米,我们都管这叫‘阴阳屋’。如果遇到刮大风,一定要趴下,不然就不知道被刮到哪儿了。”甚至连正常的饮水都很困难,在罗布泊的那3个多月里,战士们只洗过一次澡,而且每人限时15分钟。“马兰基地唯一的水源就是孔雀河。”于学东说,实验区距生活区有400多公里,中间有条河叫孔雀河,因为富含矿物质,河水又苦又涩,喝起来就像像中药一样,排泄物又黑又硬。
于老讲述当年的故事
“我愿以身许国”,这是一份荣光
抵达后,于学东得知此次要执行的任务——氢弹爆炸试验(氢弹原理试验)。
“当时,陆军、海军、空军各个兵种都从全国各地赶到了。在进行氢弹爆炸的场区里面包括各式坦克、飞机、轮船等都是‘效应物’。”他介绍说,“效应物”就是摆放在距爆心规定距离的物体,如坦克、飞机、轮船、房屋等,等氢弹爆炸后,于学东和部分战友负责前往场区,将各“效应物”拖出,供科研人员对氢弹爆炸的威力、影响等进行研究。
“平时我的工作就是开坦克。”在执行任务的前一天17时许,他和另外4名战友们听从班长口令抵达场区。那时,他才知道了自己的具体任务:将坦克开往爆心。“我的任务是把车打着,油压要固定,转速也要固定在1500转。”
全体参试人员换发了全新的内衣、绒衣、棉衣、棉鞋、防护服、防毒面具,组织上为每人配发了用于检测辐射剂量的胶片盒及剂量笔,将个人携带至基地的随身物品包括替换下来的军服、杂物等整理好后,留下家庭通讯地址和收件人姓名,统一交由组织暂时保管。
这就意味着一旦他们在那次执行任务中“光荣”,个人物品将作为遗物寄给自己的家人。“我和战友们都默默地各自整理着自己的衣物,平日里不拘小节喜欢开玩笑和插科打诨的伙伴们都变得严肃起来,没有人交谈,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偶尔对视一笑,轻松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庄重神情。”
许多年后,于学东老人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两弹元勋王淦昌先生在受命担负两弹研制任务时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他想,这就是当时众多涉核人员的共同心声吧。
深入核爆区执行任务,长时间呼吸不畅下车时一头栽倒
1966年12月28日,于学东和战友们见证了那历史性一刻。
“我们戴着特制墨镜,可以直视太阳以及核爆的光亮。”忽而,他感觉脸上一热,抬眼一看,“唰……”空中忽现一道闪光,几秒后,“轰隆隆”的声音震耳欲聋。就在那一刹那,时间仿佛都停止了。随后,巨大的白色蘑菇云缓缓升起……
一周后,于学东和另外3名战友穿着防护服、带着防毒面具,全副武装冲进爆区。
“由于冲击波的巨大威力,在爆前演练时,沿冲击路线设置的标志物已被一扫而光,坦克履带多次碾轧出来的车辙印也冲击得面目全非,地面也近乎全部变成了松软的沙土。”于学东回忆说,最困难的一次就是找一辆距离爆心只有300米的坦克,因坦克距离爆心较近,已被炸得面目全非,坦克底座以上的部分都不见了,加之旁边事先挖好的土坎已被炸成松软的沙土,于学东和另外3名战友费了很大的劲才将这辆坦克挖出拖了出来。
顺利执行完任务,于学东下坦克时却一头栽倒。“在车上就一直感觉头昏昏的,最难受的就是呼吸不畅。”由于身穿防护服、头戴防毒面具,长时间呼吸不畅让他产生了半缺氧状态。从车上栽倒的那一刻,“班长立马把我全身的土扫掉,摘下防毒面具、脱下防护服,很快就恢复了。”
由于在执行任务中英勇无畏的表现,于学东荣立三等功。“参加当时这支部队的战士们,只有不到20%的人立了功,我很光荣!”
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任务结束后不久,于学东回到了之前所在的部队。
“回去之后,领导、战友甚至我父亲等都在问我,这段时间干啥去了?我的回答只有一句‘执行国防任务了’。”由于执行任务前,再三接受保密教育,几十年来,于学东老人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这段经历。
直到前不久,退役军人事务部出台了对于参加过核试验等“两参加”人员的优抚政策,于学东老人才从自己秘密保管的材料中,找出了那张荣立三等功的《喜报》和《立功证》。
“我们谁都不知道他参加过核试验。”于老的儿子说,他儿时发现只有30多岁的父亲门牙就掉了,每过几年就掉一颗牙齿,50多岁就已经满口假牙了,“当时我还挺诧异,为什么我父亲这么年轻就开始戴假牙?并担心自己会不会被遗传。直到父亲最近讲出他参加过核试验的经历,才明白原因。”
即便如此,于学东仍不后悔,“这种历史性的光荣时刻,让我赶上了,让我参与了,这是莫大荣光!”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出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擎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如今回首往事,于学东说,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情铸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