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
“总体来说,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容量,应该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11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谈及京津冀与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成因时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在“2+26”城市布设了109个采样点,采集了5.8万多个样品,在线测定了49万条化学组分数据。根据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来源解析表明,工业和民用散煤、柴油车对区域PM2.5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6%、17%和16%,是重污染的主要来源。
另外,由于秋冬季取暖的原因,比平时额外增加大约30%的排放量。
赵英民补充,其次,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他解释说,区域内氮氧化物和VOC的浓度高,会在大气中发生快速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大气氧化性总体处于高位,这是促使空气中气体污染物转成二次PM2.5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北京市的大气氧化性比伦敦、东京等城市大约要高出2-3倍,这样的高氧化性,也导致了区域重污染期间二次转化速率升高3-5倍。”
“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赵英民介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弱风区”,同时在这个区域的上空,对流层有一个“暖盖”的结构。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这主要是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本身这个地方的扩散条件就差,因此导致环境容量较小,“总体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环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环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环境容量的一半。因此,一旦近地面的风速小于2米/秒,逆温导致的边界层高度降到500米以下,相对湿度高于60%,大气环境容量就会进一步减少50%-70%,因此极易诱发重污染天气。”
同时,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各城市平均贡献率大约是20%-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了35%-50%。赵英民表示,根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对2013年以来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传输对北京市PM2.5的平均贡献率大概是45%左右,个别过程可以达到70%。
据了解,污染物在区域主要有三个传输通道,一个通道是西南通道,河南北部-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一线,这个通道传输频率最高,输送强度最大,重污染过程平均的贡献率约20%,个别重污染过程可以达到40%。第二个通道是东南通道,山东中部-沧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线。第三个通道是偏东通道,唐山-天津北部-北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