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超凯
9月8日,“吴伟仁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为褒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
浩瀚太空新添一颗“吴伟仁星”,国际航天局供图
从此,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颗弘扬热爱祖国、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科学家精神,见证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行稳致远的“吴伟仁星”。
吴伟仁是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是中国航天测控通信与工程总体技术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战略科学家。
吴伟仁,国家航天局供图
吴伟仁高度重视并主持开展中国深空探测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论证工作,目前正致力于推动探月工程四期、月球科研站等工程规划论证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吴伟仁负责研制了第二代S频段计算机遥测遥控系统,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长征系列火箭等工程,使中国航天测控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80年代中期,他率先开展深远空间测控通信研究并出版了国内首部专著,牵头制定了X频段统一载波+差分单向测距的天地一体测量试验方案,并推动研制建设了全球布局、比肩美欧的S/X/Ka三频段兼容的深空测控网,实现从第二代S频段近地空间到第三代X/Ka频段深远空间的技术跨越。
在探月工程中,吴伟仁团队实现了国际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使无人月球探测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带动了中国空间科学跨越发展。吴伟仁提出嫦娥二号“一探三”技术方案,主持实现了国际首次用一颗卫星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4179号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对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探测的国家。
“吴伟仁星”命名仪式,郭超凯 摄
此外,吴伟仁还编著出版《深空测控通信系统工程与技术》等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20年4月,吴伟仁还被国际宇航联授予世界航天最高奖。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吴伟仁星”的命名不仅是吴伟仁院士个人的殊荣,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月球探测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中国航天发展的高度评价。希望通过“吴伟仁星”命名,鼓励航天科研生产全线,大力发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激励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共同为加快推动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而不懈奋斗,期待未来更多的类似“吴伟仁星”闪耀在广袤星空。
小行星如何命名?
按照国际规定,漫天的恒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数码表示,只有太阳系中小行星才能由发现者提出命名。早年发现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腊神话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后来随着小行星发现数目增多,许多国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为小行星的星名。
吴伟仁,国家航天局供图
为了统一规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专门组成了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接受和审议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小行星发现者提出的命名申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在《国际小行星通报》(Minor Planet Circulars)上正式发布,并通知世界各国天文台此星名成为该小行星的永久星名,并列入每年出版的《国际小行星星历表》上。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此次命名的“吴伟仁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于2011年6月获得国际永久编号281880号。
2020年4月,由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和紫金山天文台推荐,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设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吴伟仁星”的正式命名获得一致通过。
“吴伟仁星”命名证书,国家航天局供图
据测算,“吴伟仁星”绕日运行周期约5.75个地球年,轨道半长径约3.21个天文单位(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单位,其数值取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1天文单位=1.495978707×1011米),轨道倾角约为17.2度。
中国工程院贺信,国家航天局供图
这些科学家也有小行星
除“吴伟仁星”以外,此前已有多颗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
196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768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2001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2003年10月,国家天文台宣布把国际编号为25240号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星”。
2006年,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编号为18550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茅以升星”。
2008年1月,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永久编号为491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选星”。
2012年6月,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第77508号《小行星通报》,小行星第148081号正式命名为“孙家栋星”。
2016年1月,国际永久编号第31230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星”。
2018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此次“吴伟仁星”的命名,是对吴伟仁院士在航天测控通信、深空探测和国家科技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在遥测遥控、深空测控通信、“嫦娥二号‘一探三’”“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工程等方面作出的创新性、开拓性贡献。
网友纷纷祝贺:“国之功臣,实至名归!”“夜空中又多了一颗明亮的星!”
网络截图
新浪微博截图
中国航天六十余年来,已有以钱学森、孙家栋、栾恩杰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的多位功勋航天人荣获小行星命名。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颗“吴伟仁星”。未来宇宙星空将闪耀更多“中国星”。
小新推荐 这荣誉你们当之无愧!致敬!向每一个在抗疫中奉献过的你袁隆平90岁生日前理发:“又年轻了5岁”
【编辑:郭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