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图) 武汉两所“双一流”高校入驻国家网络安全学院 湖北60家企业进军营 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这两城又上热搜 为何清北、哈佛高材生都扎堆去基层? 三江源国家公园联合研究专项启动 解青藏高原建园两大问题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活动在四川凉山启动 甘肃汛期现罕见强降水 丝路石窟长廊迎新考验 外交部:如果美国禁用微信 我们也可以不用苹果手机 特朗普称若当选会把美国业务从中国迁回 外交部回应 学者:“一带一路”框架下喜马拉雅区域各国合作前景广阔 上海报告3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中方敦促美方停止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 倒逼反复多轮检查 提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准确率 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就调整发布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答记者问 《公路限速标志设计规范》十一月起施行 让公路更畅通 30多位在深海外留学生参加2020深圳创新体验营活动 上海发布海外人才新政 临港留学人员创业园揭牌 彝家村寨变身记:新居搬出新生活 产业带火发展路 湖北打掉一涉案金额逾2亿元特大制售假酒团伙 广西投入逾200亿元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 中方称愿继续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 推动年内如期签署RCEP 第三届药博会甘肃开幕 海内外专家“云端”力荐传统医学 铁路等部门加强暑运后期运输保障助旅客顺利出行 外交部再批蓬佩奥:他每一次开口 中国人民就更爱自己的祖国 国家医保局:重点考虑新冠肺炎治疗药物、释放鼓励创新信号 2020年服贸会即将到来!看“科技办会”三大亮点 研发到了哪一步?接种一次管多久?……新冠病毒疫苗五问 青海:县域内一旦出现新冠疫情,4天内核酸检测全覆盖 2020年北京出版高峰会议聚焦“智慧图书馆” 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开复工率达98% 新疆乌鲁木齐市两区由高风险调整为低风险 第20批赴滇博士服务团到中新社云南分社交流 期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 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基金设立 中外学者共同研讨“喜马拉雅区域合作” 黑龙江省开展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用大数据为健康城市精准“画像” “城市健康指数”第三方评估启动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伊达成协议 外交部回应 守护食品安全 浙江为校园“阳光厨房”设“AI管理员”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就涉台问题向欧洲议会议员复信阐明中方严正立场 中方:现阶段要求中方参加三边军控谈判不现实不合理 祁连山国家公园: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公园 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跨上新台阶 外交部就中国军队在南海活动、特朗普涉华演讲等答问 抢抓机遇再出发 海南洋浦港内外贸航线日益加密 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圆满完成在南苏丹工作 受到各界高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公告 2020年 第38号 乌鲁木齐市两区由高风险调整为低风险 国家卫健委:8月28日新增确诊病例9例 均为境外输入 2020年起山西普通高中使用新教材 学生毕业推行学分制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图)

2020-08-29 09:32:27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记者:丁思

为了反复练习拉面技巧,他一天吃过15碗牛肉面;创办“牛肉面大学”,打破了该行业多年来“不外传”的承袭模式;发起成立兰州牛肉拉面国际联盟,“洋弟子”遍布全球;免费培训贫困地区人员,让牛肉面成为脱贫技能……

梁顺俭 受访者供图梁顺俭 受访者供图

他,就是梁顺俭,将兰州牛肉拉面卖向全球的人。现年52岁的他说,“在全世界卖牛肉面60%的人,都和我有关联。”

这,毫不夸张。

2019年8月,兰州牛肉拉面在新西兰奥克兰开业,梁顺俭(左五)出席开业活动。(资料图)受访者供图2019年8月,兰州牛肉拉面在新西兰奥克兰开业,梁顺俭(左五)出席开业活动。(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40天学会拉面技艺,曾一天吃15碗面

顺滑如丝的面条,撒上绿色香菜蒜苗和秘制牛肉丁,浇上浓香醇厚的牛肉汤,再淋上几勺红油辣椒……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拉面出锅了,兰州人的一天由此被唤醒。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拉面,本地人一般称为“牛肉面”,亦称之为“牛大”或“牛大碗”,取“大碗牛肉面”之意。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面,以其“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独特风格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华第一面”。(资料图) 杨艳敏 摄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面,以其“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独特风格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华第一面”。(资料图) 杨艳敏 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牛肉面馆都是国营企业,鲜有私人开设面馆,那时候一碗牛肉面对普通民众来说,并不常吃。

后来,私人开设的店铺多了,懂技术的拉面师傅成为“香饽饽”,拉面技艺不轻易外传,坊间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式承袭,或需要正式的拜师收徒,学习至少一年以上,才可“出师”。

制作一碗牛肉面,需要经过和面、拔面、揉面、溜面、抻面、拉面等多种工序。(资料图)杨艳敏 摄制作一碗牛肉面,需要经过和面、拔面、揉面、溜面、抻面、拉面等多种工序。(资料图)杨艳敏 摄

纯属机缘巧合的梁顺俭在16岁“误打误撞”进入了该行业。现为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甘肃金味德拉面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梁顺俭近日接受记者专访,回忆关于“一面之缘”的故事。

16岁的他从甘肃平凉老家来到兰州谋生,“街边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太好吃了,当时做这个的人很少,我就进入面店工作。”他说。

“首先得从打杂开始,扫地、洗碗、剥蒜苗、煮肉、揉面等一样样来。”少年梁顺俭踩着凳子揉面,“揉了好久之后,师傅就是不教拉面技术,就只能偷着学,每天观察师傅在后厨的举动,并给师傅买好吃的,想法设法讨好师傅,让师傅教自己技术。”

牛肉面的规格分为二柱子、二细、三细、细、毛细、大宽、薄宽、韭叶子、荞麦棱子、一窝丝等不同面形。(资料图)杨艳敏 摄牛肉面的规格分为二柱子、二细、三细、细、毛细、大宽、薄宽、韭叶子、荞麦棱子、一窝丝等不同面形。(资料图)杨艳敏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师傅终于同意给他教拉面技术了,但当时有个规矩,学徒拉的面要自己吃。“只有自己吃,才能知道拉的面是粗了还是细了,汤料放得是否合适。”梁顺俭反复试验练习拉面技巧,最多时一天吃过15碗。

经过40天“偷师学艺”,他掌握了牛肉拉面制作全过程,在当时,要学会整套牛肉面的制作工艺需要至少一年时间。

心高气傲的少年心中有个“大厨梦”,18岁的他已成为抢手的拉面师傅,毅然离开进入饭店工作,并获得中国烹饪大师等称号。

兰州牛肉面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资料图)杨艳敏 摄兰州牛肉面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资料图)杨艳敏 摄

2000年以后,原本藏匿于街头巷尾的地方小吃“牛大”,快速实现向大众快餐的转变,成为了兰州人清晨排队的大众消费美食。

“做烹饪时,我还是会关注牛肉面的发展,以另一种视角和旁观者的身份看,发现牛肉面市场存在巨大的人才空缺。”梁顺俭说,2000年初的兰州,依旧很难找到一个懂全套兰州牛肉面技术、管理的师傅。

打破传统公开办学,传艺培养国际型全能人才

2006年,梁顺俭创办了兰州牛肉拉面专业技术培训班,竟然不少来自海外的学员慕名而来。这在餐饮界引起了不少争议。

“一些老师傅认为,牛肉面制作工艺都是秘法相传,不能这样轻易教给别人了。”梁顺俭说,“只有让更多人知晓了这门技术,它才能不断被传承下去,甚至走向海外。”

图为疫情期间,可外带打包食用的兰州牛肉面。(资料图)杨艳敏 摄图为疫情期间,可外带打包食用的兰州牛肉面。(资料图)杨艳敏 摄

万事开头难。在当时的兰州,并没有关于牛肉面教学的教材,培训课上教什么呢?

梁顺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查阅资料,将牛肉面制作的技术要领打印到一张纸上,每堂课发给学员。课堂上,又不断有学员提出各种问题,他再去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并将之梳理总结为教材内容,再次发放给学员,就这样,教材内容越来越厚,普通订书机也订不起来了。

“那就编成一本书。”2007年11月,梁顺俭将积累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后,主编成《兰州牛肉拉面宝典》一书并出版,这是有关兰州牛肉拉面技术的第一本最全面的书籍,涉及兰州牛肉拉面的全套做法和相关运营管理方法。

2019年,兰州一家牛肉面馆创新推出的“超级牛大碗”,成为“网红”,多人可共食。(资料图)杨艳敏 摄2019年,兰州一家牛肉面馆创新推出的“超级牛大碗”,成为“网红”,多人可共食。(资料图)杨艳敏 摄

超前的全球化发展理念,越来越多的学员到兰州拜师学艺,培训班则扩大为“甘肃兴陇兰州牛肉拉面职业培训学校”,通过理论、实操、实习等3个月可“出师”。

“学牛肉面,不仅仅是会拉面就可以了,更要学牛肉面的理论和管理,办一所牛肉面大学”成为梁顺俭的心愿。

什么?花三年的时间来学拉面,是不是疯了?

2018年,梁顺俭发起联合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兴陇兰州牛肉拉面国际商学院”,在家长们的质疑声中,梁顺俭负责招生宣传讲解,为前来报考的家长和学生讲解牛肉拉面的市场前景。

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代表来兰州探寻牛肉面的制作工艺。(资料图)受访者供图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代表来兰州探寻牛肉面的制作工艺。(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2018届学生30多人,2019届50多人,2020年招生人数还将扩大。这是中国国内的第一所牛肉面大学,将兰州牛肉拉面培训正式纳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截至目前,该校向海内外培养拉面人才4万多人,学员遍布美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旨在建立兰州牛肉拉面高素质技管合一的人才培训体系,建立标准,懂得管理和经营。

随着和面、揉面一些体力工作被机器替代,拉面技术以其柔美的艺术表演形式,逐渐吸引更多女性加入,成为“兰州牛肉面大使”。受访者供图随着和面、揉面一些体力工作被机器替代,拉面技术以其柔美的艺术表演形式,逐渐吸引更多女性加入,成为“兰州牛肉面大使”。受访者供图

“洋弟子”遍布全球:拉面不再是力气活,更是一门艺术

在“牛肉面大学”的实操教室里,58岁的老师周兴国是老兰州人,16岁跟随父亲拉面、开店;教学生6年的他感叹“外地人来学拉面,心里头高兴,就怕他们学不会;现在女生也越来越多,女生还学得快;拉面具有美感,不再是以前的力气活,是一门艺术。”

图为来自海外学员们正在学习兰州牛肉拉面的制作。(资料图)杨艳敏 摄图为来自海外学员们正在学习兰州牛肉拉面的制作。(资料图)杨艳敏 摄

“吃饱、吃好、吃营养、吃文化、吃艺术,牛肉面这5个方面都具备。”梁顺俭说,随着和面、揉面一些体力工作被机器替代,拉面技术以其柔美的艺术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女性加入,她们不仅可以从事拉面、收银、调菜、内务等岗位,还可参与经营、教学等活动,成为兰州牛肉面大使。

来自尼日利亚的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金佑琪,是梁顺俭的“徒弟”。22岁的她带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2016年不远万里来兰州求学。

作为“吃货”的她在兰州街头寻觅美食,被醇香的兰州牛肉面所折服,看着拉面师傅手中的面团变为不同宽度的面条,直言“简直是魔术师。”

学做拉面的想法由此萌发,梁顺俭成为了金佑琪的师傅,不仅教她拉面技术,还在日常生活中教她中国餐饮文化、礼仪等知识。

“学拉面太难了。”回忆起刚开始和面、揉面、溜面、抻面、拉面等步骤,金佑琪时常练习到胳膊酸痛,手臂痛到抬不起来。

为了研究面的形状和粗细变化,她每天能拉超过500次的面。经过学习,金佑琪终于熟练掌握牛肉面制作的全套技艺,并成为了非洲孔子学院的“金字招牌”,通过美食向当地民众展示中国文化。

由于疫情,金佑琪现在仍未能返校,她时常隔着视频向师傅诉说着对牛肉面的思念。

梦想成为“拉面大使”的她说,希望毕业后回国开一家牛肉面馆和牛肉拉面培训学校,让大家品尝中国独有美食的同时,了解更多中国美食中的历史和文化。

“牛肉面已成为海外中式快餐的绝对主角。”梁顺俭说,目前兰州牛肉面不仅遍及中国内地各个城市,还有百余家兰州牛肉拉面馆走向世界,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国、巴西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