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7日电 题:从“云外交”到“面对面”,中国外交重启线下模式
作者 黄钰钦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为世界各国“面对面”交往按下“暂停键”,中国外交却在近期重新开启线下模式。
在短短一周之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访问新加坡、韩国,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外长先后来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出访欧洲五国。
不难看出,中国线下外交正在实现“复工复产”。从“云外交”到“面对面”,当下的转变和其间的选择为外界观察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独特视角。
面对疫情造成的国际交往“物理阻隔”,中国外交并未止步,开启了以电话、书信、视频为主渠道的“云外交”模式。然而,相较于“云外交”的灵活高效,传统外交中的“面对面”仍有自身不可或缺的特殊优势。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外交归根结底体现在人与人的沟通之中,面对面的形式更加直接。“传统访问这一形式本身即具有重要意义,传递出互释善意、加强沟通的积极信号。”
外界注意到,在“线上”转向“线下”的过程中,无论是杨洁篪访问新加坡、韩国,还是印尼、巴基斯坦、越南外长来华,周边外交都成为中国恢复“面对面”外交议程的发力点。
有分析认为,周边外交历来是中国开展对外交往的优先方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毅阐述中国外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如何打造新亮点时,“深化同周边国家利益交融”被摆在重要位置。
不仅如此,在疫情防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中国同周边多国始终保持着密切沟通,具有良好合作基础。
例如,新加坡与韩国同中国已较早开通“快捷通道”,这一合作为双方人员往来、复工复产提供极大便利。中国和东盟国家更是在疫情暴发初期举行特别外长会,并多次就疫情防控措施分享经验,为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树立典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国率先同周边国家开展“线下外交”,一方面体现出区域疫情防控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与周边国家彼此间有信心也有能力重启安全有效的双边外交活动。另一方面中国实现经济社会重回正轨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这同周边国家的需求“一拍即合”,各方既有的合作基础决定了进一步密切交流的可能。
除周边国家之外,中国重启线下外交的过程中,匈牙利外长的访华格外吸引外界关注。
面对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外长,王毅指出,这次来访对于中匈、中欧之间恢复面对面正常往来,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回归常态“具有标志性意义”。
就在这一“标志性”访问的次日,王毅也前往欧洲,开启对意大利、荷兰、挪威、法国、德国五国的访问。观察认为,欧洲同样是中国今年外交的重点方向,尤其在中国与欧盟建交45周年之际,率先同其开展线下交往符合既定安排。
“疫情期间中欧的频繁互动为面对面交往提供了基础。”郭延军分析指出,当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时,中方同欧洲多国领导人保持密切通话,并以视频方式举行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双方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另有评论认为,国际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中欧开展面对面交流更显必要。面对疫情冲击和单边主义对国际社会的挑战,中欧开展互利合作的空间正在变广,支持多边主义的共识不断增多。
从王毅和意大利、荷兰外长的会谈中可以看出,“加强抗疫合作”与“维护多边主义”屡屡成为重要关键词。对此,苏晓晖表示,中欧开展面对面交流传递出双方均希望加强彼此合作的重要信号,尤其在当前国际环境之下,中欧需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重启线下模式并不意味着“云外交”的停止。近期,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通过视频方式同湄公河国家领导人进行交流,为未来澜湄合作注入新动力。
由此可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外交“线下+线上”的方式或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常态。而从“云外交”到“面对面”,或许正是中国外交方式不断丰富的缩影。(完)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