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8月18日电 (记者 张添福)历时五年,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交卷”在即,官方已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启动评估验收,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建议名单今年年底将出炉。
图为与会者参观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展览。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18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的一场关于国家公园的座谈会上,与会官员、专家指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中国生态保护成效凸显,但不少深层次困难、问题待解,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品牌打造任重道远。
试点五年,生态保护成效凸显
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近五年先后启动了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推动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建设。
青海省副省长刘涛介绍,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已全面完成31项体制试点任务,在创新体制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确立9大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初步形成15个管理体系。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常务副院长董世魁表示,草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占国土总面积的四成,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可以使中国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保持原真性、完整性,有助于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杨超说,中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单位均组建了统一的管理机构,实现了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由一个部门统一行使,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目标,开展黑土滩治理、矿权和水电产业有序退出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生态保护成效凸显。
打造国家公园特色品牌任重道远
杨超表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仍有不少深层次困难、问题需逐步破解,如跨省区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多头申报、多部门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较为突出,一些试点区移民搬迁、产业退出等历史遗留问题推进难、进展慢,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品牌尚未形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说,面对生态环境挑战,全人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须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加强科技创新,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王光谦说,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问题,应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科技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各领域紧密耦合、综合集成的自然资源信息数据库,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孙命表示,未来,该院将从基础研究、技术突破、模式集成、生态监测、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全链条设计,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等提供科技支撑。(完)
【编辑:李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