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深圳8月13日电 题:深圳,这座城市的法治精神
中新网记者 郑小红 索有为
法者,治之端也。40年来,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深圳,在创造城市奇迹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以改革推进法治发展、以法治引领和保障改革发展的成功道路,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深圳核心竞争力之一。
深圳的养犬管理正逐步走上法治道路。深圳有近22万只犬,在为养犬人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深圳市“睦犬十号”文明养犬百日行动日前开启,在小区、广场、公园等公共区域遛狗不牵绳、犬只随地便溺等不文明养犬行为将会受到查处。最新出台的《深圳市犬只电子标签植入管理规定(试行)》明确,从2020年10月开始,未注射芯片将被视为无证养犬。
深圳有序交通。 中新网记者 陈文 摄自1992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以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在法治引领下推进改革,《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等一大批法规规章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开创性作用。
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规231项,现行有效法规169项;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319项,现行有效162项。这些法规规章覆盖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规制度框架,助推深圳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
据深圳市司法局官员介绍,深圳早在2008年推出了中国首个“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第一次将法治政府建设内容予以量化;2009年,深圳市政府以一号文发布了《关于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考评。在2013年启动的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中,深圳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其中三次排名第一;在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以来开展的中国百城法治政府评估中,深圳始终位列前茅,其中两次位列第一;2017年获得“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称号。
近期,深圳入围了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初评名单。法治城市示范,对深圳提出更高要求,这意味着深圳要继续保持“优等生”的领跑姿态,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深入迈进提供“深圳样本”。
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打造法治城市示范,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努力走出社会治理新路,着力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19年12月,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其中在法治环境指数得分方面,深圳位居全国第一。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圳走出了众多遵循法制精神和“契约精神”的优秀企业,也让众多外企、港澳台企业在深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由深圳市司法局创设、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组织运营的深圳创客法律服务中心,率先在前海进行试点,通过线下服务中心和线上服务平台的模式为创客服务,是中国内地首个针对创客群体及专家辅导服务的法律服务平台。自创立以来,该中心服务创客100余家,向2000名创客提供法务指引。
深圳市司法局局长蒋溪林称,该局将持续优化深圳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综合性立法,破解营商环境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减少执法“扰企”现象,探索打造行政执法深圳标准体系。
一个城市的法治水平常常体现在细微之处。
《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修订后,1名烟民在公交站台抽电子烟被罚50元,这是中国内地首例电子烟吸烟者被罚。对此,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无烟草行动项目官员印曦表示,深圳市更新立法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标志着政府充分保护市民免受所有形式的烟草使用危害的决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深圳官方意识到这是一场典型社会治理大考,社会治理需要全市市民和企业经营者坚持理性、依法依规、有德有序。基于此,深圳市在防疫初期便充分调动起全社会的依法防疫意识,疫情引发的各类次生矛盾纠纷得以依法化解。疫情第一波过后,复工复产矛盾纠纷逐步浮出水面,深圳发动人民调解员积极作为,良性的互动使得特殊时期的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依法化解在第一线,凝聚了最大的和解公约数,仅涉疫房屋租赁纠纷累计化解达2993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深圳启动主题为“读懂民法典,读懂自己的权利”的宣传普及活动,深圳市普法办组建了由66名讲师组成的“《民法典》宣讲团”,向市民提供不少于1260场宣讲。
蒋溪林透露,龙华区历经3年时间建设的全国首家民法公园即将完工,预计11月向市民开放。公园内将建成中国内地首家民法博物馆,展示民法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完)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