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17时,沿县道006驶入范县辛庄镇毛楼村,房屋并峙、街巷整洁,绿荫滴翠、瓜果飘香。继续前行约1公里,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宽广壮阔、水流湍急的黄河河面波光粼粼,好似大大小小的碎金闪闪发光。与此相映成趣的是,黄河大堤上游人如织,一个个规范有序的摊位正将真金白银装入村民口袋。
“别看这摊位不咋样,平均一天能挣三四百元呢。不过,现在的好日子都是从糟心遭罪慢慢熬过来的。拿我来说吧,因为穷,26岁的时候都没人给说亲,后来只能娶个丑婆娘了!”毛楼村党支部书记王振灼的贫嘴惹得众人大笑,也道出了毛楼村的悲欢故事。
冲突·和解
毛楼村地处豫鲁交界的黄河滩区,为黄河下游“豆腐腰”河段,是历史上沿黄灾害最严重的多患区。
1962年,黄河主河道由东向西滚动,毛楼村三分之二落入河中,村民被迫搬迁,原为一个整体的毛楼村先后分为六个小村。1976年、1982年,两次罕见的洪峰无情地摧倒了房屋、淹没了良田、卷走了财产,毛楼村从此戴上了“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帽子。
1983年,刘训江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受命于危难之中。1985年,刘训江灵机一动,从县河务局借来一条吸泥船,从黄河里抽水到滩地上,淤出大量泥沙沉积下来,淤出了89亩滩地,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不仅如此,淤出的新田还将从前的孤立滩区村庄连成一片,大大提高了抵御洪水的能力。1993年春,毛楼村村民开始从黄河主干道抽出泥沙,淤积垫高靠近黄河的部分旧村址,填平户与户之间的坑坑洼洼,使六个“小毛楼”村组连为一体。
1996年,毛楼村终于建成一座占地50亩、高出地面5米的避水连台。1996年8月,大洪水过后,别的孤台村落被淹了,毛楼村的避水连台却毫发未损,引得其他村庄纷纷效仿。
避水连台建成后,毛楼村村民共同探讨村庄的发展方向,最后达成共识,决定走一条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子。
说干就干。建设施、挖浴场、种树木……2000年年底,毛楼生态旅游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各有特色、步步入胜的三个景点、八大景观,使游人流连忘返。毛楼村一时声名遐迩、游人如织。
开发·共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无序、设施老旧、卫生脏乱差等状况愈演愈烈,致使游客和村民收入骤减。
硬的更硬,软的更软。2009年,王振灼走马上任毛楼村党支部书记,决定在村里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振昔日辉煌。结合景区改造提升,王振灼不管“七大姑”“八大姨”种种关系,硬起手腕抓管理,健全完善景观管理、商业经营、卫生保洁等长效机制,加强村民教育,引导商户规范经营,使毛楼村村容村貌和景区形象有效提升。
同时,当地政府近年来多方筹资,对毛楼生态旅游区进行综合改造提升,拓宽黄河大堤至景区道路,拓展景区面积,提升了景区品位,提升和新建了郑板桥纪念馆、黄河休闲公园、荷塘栈道等10余处景观,并对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了全方位提升,一个全新的毛楼村呈现在游客眼前。
针对村民不是摆摊就是外出务工,致使土地闲置的现状,王振灼组织村民发展集体经济,拿出1000亩土地流转承包出去,800亩种苹果,200亩种上了草莓。
此外,为进一步丰富游乐设施,王振灼带领村“两委”四处考察,先后集资三四百万元建设了网红桥、七彩滑道、大摆锤、儿童乐园等项目,在给游客带来更好体验的同时,让村民的腰包更加鼓起来,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
目前,让毛楼村民更加坚定信心、更加充满期盼的是,占地1000余亩的范县黄河省级湿地公园已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好政策一个接一个地来,所以说,现在我根本不担心村里的娃们娶不上媳妇,倒是怎么抓住机遇、让村子吸引更多游客叫我瘦了好几斤。不过,说到底,也没啥难的,继续走生态旅游的道路,继续跟黄河‘相亲相爱’呗。”王振灼继续打趣道。
听,一曲人与长河相惜相亲的新乐章正在奏响……(记者 贺德敬 李振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