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工程建设提前半年完成 实现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8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的有关情况。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表示,北斗三号系统提前半年完成了工程建设,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实测定位精度2至3米
冉承其表示,北斗三号具备导航定位和通信数传两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是功能强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他透露,北斗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服务可用性优于99%,亚太地区性能更优,“我们实测的导航定位精度都是2至3米,比我们公布的指标精度更好,所以应该讲北斗是特别好用的系统。”
记者注意到,关于外界担忧的芯片“卡脖子”问题,冉承其透露,现在北斗产业链所有环节全部打通,芯片、板卡、天线等实现量产。其中,28nm工艺芯片已经量产,22nm工艺芯片即将量产。“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在国际上卫星导航芯片最高的工艺也就是这个水平,所以我们现在水平应该是国际一流。”
就此,冉承其还坦言,靠中国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的积极性,芯片价格大大降低,现在最便宜的芯片不到1美元,约6元人民币。“10年前卫星导航的高精度板卡最贵的时候十几万人民币,如今中国企业做北斗高精度板卡以后,在中国国内不到3000元人民币,企业还有足够的利润。”
卫星导航产业有望破4000亿
冉承其透露,10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9年达到3450亿元,2020年有望超过4000亿元。
他表示,北斗在中欧班列运输、京张高铁建设运营、民用航空等方面得到应用,基于北斗的高精度服务在抗击新冠疫情和南方水灾中发挥积极作用,正在加速进入新基建,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北斗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
目前,北斗相关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基于北斗的国土测绘、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成功应用。
应对自然灾害有独特优势
近期,我国南方多地发生洪涝地震灾害,在防汛抗灾过程中,北斗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冉承其称,在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方面,卫星导航特别是北斗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支撑作用。北斗系统跟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高精度应用。我们在地面建了一张高精度增强网,中国境内接近3000个地面站,最高精度能够实时处理到厘米级,事后处理可以到毫米级的高精度。形变监测、泥石流这种变化,就是在毫米级的运动上,如果靠这套系统加上相应的辅助设备,就可以实时地形变监测,包括铁路、边坡有泥石流的地方,可以提前预警、转移人员,为抢救赢得时间。
另一个是北斗强大的通信能力。冉承其表示,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搜救组织,在海上遇险救灾,船只可以通过北斗卫星发射求救信号。但是以前国际搜救组织标准都是单向链路,你只发出去,自己并不知道对方有没有收到。北斗因为强大的通信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地面运控站收到信号以后,我们发一个信息告诉你,你发的求救信息我们收到了。现在北斗的返向链路特色服务即将加入国际组织新标准。
文/本报记者 李岩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