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记者在濮阳县海通乡何锁城村见到46岁的何留宽时,他正在村头的鱼塘给草鱼、鲤鱼喂食。
“前些年俺村再也没有比俺家更穷、更苦的了,现在回想起来都想掉泪。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开始养鱼,鱼塘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现在越干越有劲。”把一袋子饲料倒入投放机器之后,何留宽乐呵呵地说,“养鱼收入很稳定。这几年我把养鱼的技术掌握得差不多了,只要有这个鱼塘在,俺家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返贫了。”
何留宽的家是一个多难的家庭。他一出生就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导致左腿和左手残疾,不能干重活。爷爷年迈体弱,父亲和叔叔先后身患癌症,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一家人除了10多亩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后来,父亲病重去世,母亲又得了肺气肿,家里欠了很多债,妻子也改嫁远走他乡,留下两个儿子,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何留宽的身上。他既要照顾母亲,还得拖着残疾的身体去地里干活。因为没钱买化肥,庄稼收成太低,卖粮食换来的钱连母亲吃药都不够用,一家人的日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何留宽常常暗自流泪。“那几年确实太难了,要不是妹妹和姐姐经常接济我、帮助我,根本就过不下去。”何留宽回忆说。
2016年5月,扶贫工作队进驻何锁城村,何留宽第一个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李留喜把何留宽当成重点帮扶对象。何留宽家的几间破房子因年久失修,屋顶露天、墙面透风,已成了危房。李留喜多次联系县有关部门,为何留宽争取到2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重新翻盖了房子。李留喜认为水产养殖非常适合何留宽,既能迅速增加他的家庭收入,又能稳定增收。于是,村里把2个旧坑塘改造成鱼塘,让何留宽养鱼。
“驻村工作队给我买了养鱼的书籍,动员我参加乡里的免费技能培训班,学习养鱼技术,还帮我落实到户增收补助8000元、协调贴息贷款2万元。在我资金最紧张的时候,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拿出自己的工资借给我,让我购买鱼饲料,我养鱼当年就收回了成本。”性格内向、并不健谈的何留宽说起这些,竟然滔滔不绝。
“养鱼可是个技术活儿。”何留宽介绍说,2017年9月,由于他对养鱼的水温把握不准,增氧机未及时开启,塘内的鱼因缺氧造成死亡3000多斤,经济损失1万多元,心疼得他直掉眼泪。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何留宽很快找到了鱼死亡的原因,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尽管如此,何留宽承包的鱼塘那年仍产鱼1万多公斤,除去鱼苗、饲料等成本,净收入近6万元。他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脱贫了。
“没有党的扶贫政策,我不可能脱贫。穷是啥滋味我比谁都清楚。我一直想着自己脱贫之后,也要尽力帮助别的贫困户过上好日子。”何留宽说,2018年,他主动把一个鱼塘让给了村里的另一个贫困户,还主动向他传授养鱼经验,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脱了贫。
展望今后的生活,何留宽充满了信心。“今年年初,我又在鱼塘边打了一眼井,增加了鱼苗数量,这7亩鱼塘今年至少出鱼1.5万公斤以上,每斤按5块钱来算,至少能卖15万元。”何留宽说,“现在,大儿子在菲律宾打工,小儿子在县城念高中,俺家越来越好,贫困的日子再也不会来了!”(记者 贺德敬 王金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