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7月22日电(记者段续 薛钦峰)日照充足、黑土肥沃、平原广阔……位于吉林省的黄金玉米带,与同纬度上的美国、乌克兰玉米带齐名,并称“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优质的自然禀赋,勤劳的吉林人民,不断进步的农业科技,让中国的黄金玉米带享誉世界。
吉林省玉米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粮率居全国首位,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近年来,吉林省在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玉米产业链打造等方面不断发展,金黄的玉米正在变成带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金豆子”,助力吉林省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高品质玉米“甲天下”
吉林省中西部的粮食主产区位于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造就了绝佳的玉米生长环境。全国每种出8穗玉米,就有近1穗产自吉林。最高时,吉林约70%的耕地种玉米,80%的粮食是玉米。
进入21世纪,在玉米增产带动下,吉林省的年粮食总产量连续跨过500亿、600亿和700亿斤大关,已经连续7年超过700亿斤,粮食商品率超过80%,每年有一半的玉米直接销往省外。
5月7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驾驶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肥沃的黑土地,丰沛的松江水,广阔的平原上,一片片玉米正拔节生长,犹如绿色的海洋。吉林省的玉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佳,平均容重700克以上、角质率80%以上、含油量比其他地区玉米平均高出0.3%、蛋白质含量平均高出0.5%……一项项权威检测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吉林玉米的品质。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糯玉米等专用玉米品质均优于国家标准,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优质选择。
吉林省玉米品质好、转化率高——这是国内玉米饲料市场的共识。在广西等地,饲料用玉米的购进数量中,吉林省玉米占40%以上。
2019年10月15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驾驶农机收割玉米(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我们的玉米品质在国内数一数二。”吉林省榆树市农民马占有指着远处的玉米地说,他经营的300多公顷玉米,每公顷产量高达28000斤。每年,合作社向市场供应近1000万斤玉米。
凭借高产量和高品质,马占有与多家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玉米还没长出来,订单已经排满。“这一大片玉米是和天津一家饲料企业签的订单,专门生产高蛋白玉米。”马占有说。
广袤的吉林大地上,像马占有一样的农民还有许多,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有力支撑。
“粗粮细作”延展产业链
黄金玉米带上,正在崛起一条深加工产业链。从玉米原粮到深加工产品,颗粒饱满的玉米正在被“粗粮细作”,变成多种多样的下游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中粮生化能源榆树公司坐落在素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榆树市,车间里,一台台设备隆隆作响。“玉米原粮下游应用领域丰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总经理李大勇说。
这家企业具备年加工玉米70万吨、生产淀粉50万吨、液糖10万吨的产能,还具备玉米油、玉米纤维饲料、玉米蛋白粉等产品的生产能力。
5月7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杨连军向免耕播种机里投放玉米种子。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中粮生化能源榆树公司的下游,玉米产业链还在不断延展。中荷合资中化帝斯曼公司将玉米淀粉转化为氨基青霉烷酸。企业负责人表示,该产品是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药品的原料。
“农头工尾”的发展战略中,越来越多的玉米走向产业链下游,释放出更多效能。吉林省在生物天然气、纤维素乙醇、乙醇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批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从卖玉米原粮到深加工产品,玉米为吉林省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黄金玉米带上,吉林省以中部的25个县为重点,建设优质玉米生产核心功能区,对接精深加工需求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综合效益。
种植结构伴随着加工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黄金玉米带上,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种植“大路货”玉米,转向种植精深加工和饲料等专用型、优质优价的玉米品种。
“新农事”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随着黑土地上现代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应用,“黄金玉米带”正兴起新的耕作方式,玉米产量更稳、更高,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在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一块15公顷的土地,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已有14年。玉米苗下,厚厚的一层秸秆平铺在地里。
每年秋收后,农民把秸秆粉碎后直接铺在地里,第二年春耕时,拖拉机牵引着免耕播种机在田里快速通过,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
5月7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驾驶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这种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能够减少土壤风蚀和水分蒸发,秸秆腐烂后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保护珍贵的黑土地。
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青魁说,地里蚯蚓变多了,玉米能扎进土壤一米多深,抗旱、抗倒伏能力变强。2020年,吉林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达1850万亩,占全部粮食耕作面积超过20%。
在吉林省中西部很多地方,近年来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得到应用,成为粮食产量增加的助推器。
吉林省乾安县父字村,吉林省农科院的农业专家长期在这里驻点。玉米地里,一根根拇指粗的滴灌带沿着地垄埋在玉米根部,这是专家们研发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只需打开农田井,水和肥就顺着滴灌带流向玉米根部。用了新技术后,种粮大户金英敏的玉米地每公顷产量超过30000斤,最高达到34000斤。
秸秆是玉米生产的伴生物,吉林省每年产生秸秆超过4000万吨。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2019年综合利用量超过2800万吨,预计2020年利用超过3300万吨。
如今,这个黄金玉米带的粮食稳产、增产潜力正在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