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15日电 题:新安江水库首次九孔泄洪 下游如何安然度汛?
新华社记者沈锡权、魏董华、殷晓圣
受江南梅汛期连日暴雨影响,华东最大水利工程新安江水库建成61年以来首次全部9孔开闸泄洪,导致大坝下游浙江建德、桐庐等市县水位急速上涨达到历史高位,防汛抗洪压力骤增。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洪水袭来的危急时刻,必须精准预测科学调度、组织动员及时转移、防洪工程“硬件”过硬——党委政府答好以上三道“考题”,是实现平稳度汛及“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的关键。
一考科学预测精准决策
洪水滔滔,下游群众如何转移,转移多少,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第一道考题。
日前,新安江水库建成以来首度正式开启全部9孔泄洪,半小时流量与整个杭州西湖的储水量相当。新安江、分水江、兰江“三江”洪水叠加,让地处下游的浙江省桐庐县面临巨大防洪压力。
“初期根据降雨量和洪峰测算,全县将有15万受灾人口。”桐庐县委书记方毅告诉记者。
一夜之间要转移如此多人如何能够办到?
经过专家连夜对受灾范围和程度精准计算,利用数据平台和数据化地图推演模拟出哪些地方会被淹,最后精准到7个沿江乡镇11个转移重点区域。“转移人数从15万人变成了2万多人。”方毅说。
作为防汛指挥的“大脑”,浙江省应急指挥中心起到了信息枢纽的重要作用。“既要当好老百姓的‘放哨人’和‘守夜人’,同时也要发挥‘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童华斌说,信息收集、发布预警、指挥调度……水位如何变化,哪里出现塌方,哪里出现险情,早一分钟上报,早一分钟救援,老百姓就能早一分钟脱险。
应对汛情,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启用了刚上线的浙江省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平台汇总了水利厅、建设厅、气象局等多部门信息,一旦需要物资和队伍救援,平台将通过最近区域进行调度。
二考组织动员能力与精细管理的结合程度
记者在桐庐县的东门码头采访时看到,分水江湍流而下与富春江汇合向下游而去,高涨的水位把沿江游步道几乎淹没,大水已漫过原先的登船口。
“分水江狭窄,水流大,早上看看水位不高,可能一下子就暴涨。”杭州桐庐三江水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力说。为此,码头工作人员和六七名救生员24小时值守巡逻,同时还配备了20台抽水机随时等待作业。
他们告诉记者,这20台抽水机是专门为了码头的地下停车库准备的。“一旦发现停车库进水马上启动。”姚力说,提前做好预案,充分考虑到各种细节,才能在关键时刻有条不紊。
家住桐庐县桐君街道南门社区的73岁独居老人钱关火是首批被转移的4800多人之一。“洪峰来前,夜里11点多,社区干部来敲门,让我转移到当地一所中学安置点,第二天街道又把老人们都安排到当地宾馆,还免费供应三餐。”钱关火说。
船运工出身、见惯风浪的钱根良则始终不愿离家。一批批村干部、志愿者坐着冲锋舟进村,轮番动员都没用。“最终通过他的社会关系网,我们找来了他的好友,才劝动他离开。至此,受灾最严重的水上村9户14人全部转移了出来。”桐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潘萍萍说。
数据显示,截至10日,此次汛期浙江省共开放避灾安置场所2429个,杭州地区已完成规范化建设的避灾安置场所均与当地超市或餐厅签订送餐协议供应热食;部分安置场所还开放娱乐室、健身房、图书室等区域,突出人性化安置特色。
三考防洪民生工程是不是“真投入”“真过硬”
50多年前,一场洪水席卷了桐庐县分水镇南堡村,全村只剩下一棵苦楝树、一个破灶头和半间屋架子。如今在南堡村旧址上横跨着一座投资9亿多元的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分水镇党委委员叶晓明说,这座水电站发电是其次,防洪才是主要功能。
“18年前,1300多位村民依依不舍告别故土,换来了如今下游人民不再遭受洪水侵袭的平安。”叶晓明说,洪水无情,正是有了这一座座防洪的水利枢纽,钱塘江流域的百姓才有可能安然度过洪灾。
位于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处的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历史上多次洪灾泛滥。记者在三江交汇处看到,沿岸一条长10多公里的绿色步道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防洪的重要作用。
三都镇副镇长郭顺洪说,这里平时是老百姓健身的游步道,在汛期来临时就是防汛的“生命坝”。过去洪水倒灌,沿江1.2万亩橘园被淹,老百姓损失惨重。如今,有了这条堤坝,橘园保住了,乡村采摘游也发展了起来。
记者采访了解到,三都镇一年财政收入才1000多万元,这条堤坝建成于2018年,4年共投入8000多万元。“我们向市一级财政争取到3500万元,其余都是镇一级财政资金。”三都镇党委书记张建明说,财政资金要用在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上。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