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仇晶 喀什报道
6月11日中午,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党委副书记邓泽宇接待了一队突然到访的特殊客人。这次匆忙的接待,却带给了他很大的震撼:“援疆4年,头一次见到这样的阵容。”
这队客人是来自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巴仁乡的本地教师,他们之中有的来自乡教育办,有的来自乡村小学或幼儿园,其中有执教十多年的老教师,也有刚入职的教学新手,队伍里还有怀有身孕的准妈妈。
老师们的语气中带着赶路而来的气喘,神情中满是热切的期盼。一行人向邓泽宇递上一摞厚厚的申请书,为的是替全乡387名教师传达共同的心声——请援疆教师秦贞平留下。
这位令全乡教师“大动干戈”奔走挽留的秦老师,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秦贞平为巴仁乡教师授课。
“最重要的一员”——亦师亦友、无所不能的秦老师
6月底,巴仁乡结束了小学期末考试,孩子们早已放假归家,校园也随之归于空荡和寂静。然而采访当天,在南疆毒辣的正午阳光下,15村小学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校园里,竟然聚集着人群。
原来,记者要来采访秦老师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各个乡村小学和幼儿园的20多名老师纷纷赶来,争相想与记者聊聊“秦老师”的故事。
“我们都叫他‘秦专家’‘秦教授’,因为他好像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不管什么时间打电话找秦教授,他都在。”
“平时秦老师常常会做菜给我们吃,他手艺特别好,我最喜欢他做的辣子鸡和酸辣鱼!”
“秦教授特别和蔼,有的时候我很想知道他到底会不会发脾气。”
“能者为师,德者为师。在我的心中,秦老师就是这样具备能力和德行的老师。”
“我觉得秦老师就像我的亲人。”
……
巴仁乡教育党总支书记赵淑萍也一直称呼秦贞平为“秦教授”。在她看来,秦贞平在学术和生活中都堪称老师们的导师。在“秦教授”的指导、影响和带动下,巴仁乡的教育团队成长为更加团结的集体,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学生成绩也不断得到提升,赵淑萍这样评价他:“秦教授是巴仁乡教育大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员。”
“秦教授”——滋润干涸教育土壤的“及时雨”
巴仁乡地处疏勒县城乡结合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全乡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且非师范类专业老师居多,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资源匮乏。
2018年8月,山东援疆教师秦贞平的到来,为巴仁乡的教育领域带来一股春风。
秦贞平原本被安排在疏勒县东营第二希望小学支教,由于他出色的教学、教研水平,“秦教授”的称呼很快就在疏勒县教育系统传开,他也常被各个学校、教育单位请去开展授课培训。
秦贞平与学生们在一起。
2019年3月,他接到了巴仁乡教育党总支书记赵淑萍的教师培训邀请,经过几次培训,秦贞平发现这里老师知识的缺失,也看到这些年轻老师眼中对知识的渴求。因此,在面对赵淑萍发出长期支教巴仁乡的邀请时,他没有多做考虑便一口答应。
走下热爱的讲台,转而关注教师发展,又从县城到了乡村,条件更为艰苦,但这些都无法动摇秦贞平的决心:“比起只抓70多个学生教育的‘输血’式工作,我认为把当地教师队伍培养起来的‘造血’服务来得更有价值。”
得知乡里来了个山东援疆老师,巴仁乡的年轻教师们也是既期待又紧张。
“不知道山东专家会不会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是90后教师罗思昱见到秦贞平之前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只用了一次培训,这个有个性、有主见的姑娘就被秦贞平彻底打动。
“我们都很吃惊,秦老师没有准备PPT,也不在讲台上,而是坐在我们中间。他说这不是培训,就是一个座谈,大家交流一下。”
就这样,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年轻老师们一个一个打开了话匣子,“哎哟,让我一个学生物的怎么教语文呀!”“学生接受知识点怎么这么慢?”“为什么课程进度总是提不起来。”所有的疑惑、问题、不解都被秦贞平细细记在本子上,他还会温声安慰大家:“其实对于语文教学我也有很多不懂不会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探讨进步。”
随后,根据老师们的问题,秦贞平有针对性地制作了一份课件,择日又进行了一次更为正式的培训,有的放矢地为老师解疑答惑。
“他太用心了,他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来,而是真正在乎我们这些老师的需求,在乎我们是不是能学会、学好、学通。”罗思昱感受到了秦贞平的用心良苦,从此把他真正视作自己的“老师”。
为了不辜负老师的用心,她用功钻研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很快从一名普通自聘老师成长成为14村小学校长,还把从秦老师那学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在学校工作中,提升全校教育教学质量。
像罗思昱这样的“学生”,秦贞平教出了许多许多。在巴仁乡的日子,他不是在听课、培训,就是在去听课、培训的路上。他深入全乡6所小学和14所幼儿园,对每个单位开展不少于一周的调研,并为全乡387名老师开展培训或个人指导,仅2019年全年就开展培训近70场。
“老黄牛”——援疆工作不分“份内”“份外”
比起“秦教授”“秦专家”这些称呼,八一爱民学校的教导处主任潘志勇总是称呼秦贞平为“老黄牛”。
“秦老师就像老黄牛一样,援疆老师需要做的工作他做,不需要做的工作他也做,而且做得一样好。”
去年才参加工作的潘志勇是个23岁的小伙子,当时与他一同入职的还有十多个年轻人,其中大部分都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零”经验,学生学习效果差。工作上的不顺心,难免会造成心思的浮动。当时正在学校调研的秦贞平及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便主动请缨做起“知心老大哥”,与每个人聊动态、聊生活、聊人生,最后落脚工作,仔细为他们分析当前状态的利弊,尽量帮每个人考量长远职业规划。
说是做思想工作,其实更多的是两个人一壶茶、一顿便饭的闲聊,可就是这样的闲聊,却让年轻老师们对秦贞平聊出了尊重、聊出了信任。“他就像一个长辈那样关心我们的成长,设身处地为我们考虑,他告诉我们的事,对我们说的话,有些连父母都没有对我们讲过。”
秦贞平也知道,这些并不是自己的“正业”,但老师的安定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凡是与教育有关的事,他总觉得自己能担则担。
备受巴仁乡教师们尊敬和喜爱的秦贞平。
说起秦老师的“不务正业”,巴仁乡幼儿园总园园长努尔比亚·努尔麦麦提也有话说。
“秦老师指导我们幼儿园园长管理的时候,角角落落都会仔细地看到,他提的意见细到连树木怎么修整都有,其实这些工作他给我们指导一下就可以了,但他却实打实拿着工具,带着园长、老师们一起修剪树枝、美化园区,这让我们特别感动。”
援疆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实际是一种“主人翁”意识的体现。秦贞平本着以身作则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将“主人翁”意识传达、影响至身边的每个人,从而达到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责任意识、凝聚教师团队的效果。
“为人子”——援疆的纠结与释然
“工作虽然有些辛苦,但我从不抱怨,甚至有时希望工作能再多点,因为工作起来才可以忘记许多烦恼。”一直给予老师们微笑和温暖的秦贞平,其实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纠结与矛盾。
刚到喀什3个月时,一天傍晚传来秦贞平失智老母亲走丢的消息,直到深夜12点仍无音讯。11月已是寒意阵阵,望着黑漆漆的天空,秦贞平心头苦涩难当:“当时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天大的罪人,不顾家人来新疆,真是不仁、不义、不孝!”在发动了几乎所有亲友邻里经过一番番的寻找,终于在凌晨3点多找到了母亲,“我一夜无眠,甚至都动摇了来援疆的初衷。”直到快天亮,他才安慰自己“自古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继续收拾心情投入工作。
可就在短短1个月后,母亲再一次走失又找回,整个过程他只能告诉自己,要冷静,鞭长莫及。
2019年,秦贞平家中也发生了很多事,母亲瘫痪、父亲累倒、儿子高考。为了解燃眉之急,他费了大力气才为母亲联系到一家养老机构,虽然费用高昂,但能让母亲有一个放心的去处。
抱着这样矛盾的心情度过了几个月,他最终决定:“困难虽然很多,但想想在自己的努力下,乡里教育现状的改变,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感觉这一切都值了。如果能留下继续援疆,我要继续发挥援疆人的引领作用,真正带出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实现援疆的造血功能。”
秦老师的决定,让当地老师们欢欣不已。“援疆工作,受益的是我们新疆人,教育援疆,受益的是我们新疆孩子,我觉得所有的援疆人还有像秦老师一样的援疆教师,他们都是伟大的,舍了小家为大家。”赵淑萍说道,“我们对山东援疆有着一颗感恩之心,我们需要秦老师,也希望未来能够更多的援疆人才到来,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