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风险区强化重点场所单位人群防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当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是疫情低风险区。入夏后,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复学都需要更加精准的防护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介绍,修订后的指南在防护措施上根据季节、场所差异化的特点,按照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场所和不同的人群调整了一些体温检测和戴口罩、戴手套具体的防护要求。
指南重点强化以下4方面措施:
第一,坚持做好日常卫生防护措施。如通风换气,减少人员聚集,保持手部卫生,推行分餐制和一米线等。强调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从业人员应戴口罩、戴手套等。
第二,进一步对公众戴口罩进行分类指导。如在交通工具等相对封闭场所的人员,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去医院就诊的人员,以及职业暴露的人群都需要戴口罩。
第三,规范空调运行管理和使用。要求全空气空调系统由原来要求全部关闭回风,调整为尽可能减少回风,增大新风量。强调对冷却塔进行清洗,定期清洗、消毒、更换送风口等设备。
第四,宾馆等相对密闭的场所,养老院、福利院等特殊单位,以及交通客运厂站、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仍需坚持体温检测。强化环境里面的卫生和消毒措施,道路水运客运和民航需坚持健康码检查。
“指南重点针对低风险地区。如果某个地方一旦从低风险调整为中高风险地区,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的有关规定。”王斌说,中高风险地区要从严落实精准防控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一旦调级为中高风险,建议密闭式娱乐场所、休闲场所暂停营业;生活服务类场所要缩短营业时间,限制人员数量和停留时间;开放式活动场所,要做好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健康监测,在减少人员聚集的情况下,保持正常营业状态;对客运车站和公共交通工具要严格落实体温测量、戴口罩、客座率控制等防控措施;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要实行员工错峰上下班和弹性工作制;养老机构、精神卫生机构等特殊机构,要实行全封闭管理;建议学校暂停复学。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介绍,新冠病毒传播感染的主要途径是近距离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但为了降低可能的风险,建议人们在购买食物时,尽量不要去接触生鱼、生肉,在日常处理、烹饪、食用食品过程中应该注意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例如食物处理前后要彻底洗手,将生熟案板分开处理食物,对食物和饮用水要彻底加热、煮熟、煮透等。
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宋悦谦介绍,考虑到近期北京市发生聚集性感染,为了确保进口生鲜食品的安全,海关对来自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生鲜冷链产品开展新冠病毒检测。18日,全国海关共检测样品15638个,结果均为阴性。海关总署致函42个重点国家,请其政府主管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生产指南,建立有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做好预防措施。
6月16日,北京市将疫情防控应急响应从三级调整到了二级。王斌介绍,国家卫健委对离京人员的健康管理做出了要求:5月30日至6月16日期间离京人员,如果来自中高风险街道或乡镇应加强追踪管理,做核酸检测,阳性的要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要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阴性的要做好14天的健康监测。6月16日后,持有离京前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人员,到达目的地后,体温测量正常的,做好个人防护,应该允许自由流动,各地不应该再针对这些人员出台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因特殊情况在离京之前没有来得及做核酸检测,到达目的地后,应该进行核酸检测,如果为阴性,体温测量正常,做好个人防护,可以自由流动。
申少铁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