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市烈山区青谷村的农民在收获小麦。李 鑫摄(中经视觉)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有能力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夏粮丰收在望的背后,是“干活挑着金扁担”的农业现代化变革。这“金扁担”是农机应用推广的动力,是种业科技进步的硬支撑,是经营体系创新的软实力。
当前,全国夏粮一派丰收景象,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国将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们有能力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夏粮丰收在望的背后,是“干活挑着金扁担”的农业现代化变革。这“金扁担”是农机应用推广的动力,是种业科技进步的硬支撑,是经营体系创新的软实力。曾几何时,“三夏”麦收,从造场、割麦、摊场到碾场、扬场、入仓,让人腰酸腿疼,麦芒扎身。如今,一系列农业变革不仅改变着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还稳定和提升了粮食产能与品质。
新农机发力智慧型农业
一台台北斗导航小麦无人收割机,在金色麦浪中齐头并进,农机过后颗粒归仓。这是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智慧麦作技术的田间展示。据介绍,该技术包括北斗导航支持下的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小麦精确施肥喷药技术以及物联网支持下的小麦智慧灌溉技术。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表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遴选示范一批引领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既要确保当前产得出足够的粮食,更要为未来粮食持续供得上打造“动力源”。
目前,小麦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品种,主产区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说,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20年平均单产增幅全球领先,得益于农机农艺加速融合。
近年来,各地加快推广农机化新模式。农机人员进村下田,大力推广低损收获、秸秆还田、免耕播种、高效施药、侧深施肥等先进机械化技术。新型缓释肥、复合专用肥和一次性施肥技术减轻了麦田追肥作业的负担,防病治虫除草普遍采用机动喷雾器和植保无人机作业。如今,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93个团队为核心,从播种技术、水肥管理到收获、贮藏、加工全面提升小麦产能和品质,为夏粮丰收织就了一张智慧农业网。
新机制聚焦社会化服务
当前,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等形式正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渐入佳境。新型农业主体日益成为夏粮生产生力军。让他们挑上“金扁担”,离不开经营方式创新。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是全国最大的县域强筋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当地以农科所为依托,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形成了强筋小麦品种研发、良种繁育、标准种植、商贸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在种粮农户和用粮企业之间探索建立了“共享粮行+存粮储值”“抱团签约+订单种植”等多种机制。
“我们在每个镇选定10个种粮大户组成一个团队,指导每个大户以基地作为科技驿站,辐射带动周边2000亩的农户,实施全程化技术服务。”藁城区农科所所长张庆江说,大户成为原粮收购员,优质优价收购原粮,同时,直接对接大型面粉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从最初的300亩扩大到500亩,再到800亩,直到今天的1147亩,山东省高青县种粮大户周建坤把“土里刨食”变成了“地里刨金”。他坦言,“在十几年前,很难想象一个人能种这么多小麦。现在有了社会化服务组织,都不用购买和维护农机,只需支付作业费即可。小麦每亩净利润虽不高,但面积到上千亩,收益还是有吸引力的”。
“今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62.8万亩,很多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参与。由于播种基础好、管理措施到位,品质和产量稳中有升。”高青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少山说,县里正加快实施50万亩品质原粮基地县项目,为农民提供全环节、产销一体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加快了粮食生产的优质化进程,今后要推进服务方式和机制创新。
新科技瞄准节水化品种
农业要节水化,夏粮生产也不例外。在华北,种植小麦用水压力大,水资源匮乏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节水小麦研究是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的长项,该所研究团队针对河北省水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进行品种和技术的协同创新。“过去的很多小麦品种不耐旱,整个生育期得浇三四遍水。”团队负责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站长乔文臣说,“近年来,我们先后育成了27个抗旱节水系列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亿多亩。”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所长钱前说,选育耐旱节水品种能有效提高小麦中低产田的生产水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在田间进行的干旱、人工模拟高温环境实验,中国农科院的科学家们筛选出110多份抗旱耐热性突出的小麦种质资源,为小麦抗旱育种提供了支撑。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今年推广多个系列品种具有耐旱节水、高产稳产等性能,成为华北缺水地区小麦主导品种。”肖世和说。据测算,今年我国节水品种和节水栽培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比传统小麦生产节省灌溉水30%左右,平均每亩约减少灌水38立方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