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濮阳县王称堌镇鱼骨村,黄河南岸500亩麦子丰收了,粒大、饱满,村民喜滋滋地沿村东头的浮桥把麦子拉回家。
黄河北岸,73岁的老船工孙文全站在黄河大堤上,看着滚滚的黄河水和岸边破烂不堪的渡船,难以相信自己真的即将摆脱大半辈子的梦魇。
鱼骨村,位于濮阳县城东南45公里,紧傍黄河,与山东鄄城隔河相望。每到汛期,汹涌的黄河就像一条肆意翻滚的巨龙,最先吞掉的就是黄河两岸无险可守的土地。在这里,土地今年还在河北岸,明年就可能在河南边。洪灾,成了人们最深的记忆。
“要不是河水闹腾,俺咋会大老远地到对岸去种地!”望着对岸,孙文全说,从18岁开始,他就干起了摆渡,此后一直坚持了近40年。每到农忙时节,村里的老人孩子留在家里,男女劳动力就带着农具、锅灶、干粮、被褥,像搬家一样,乘船过河去地里,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
“过去,都是用自家的小木船,没有机器,全靠人划,晃晃悠悠,很不安全。这都不算啥,最难的还数拉船,那真是累得要命。”孙文全说,由于水流湍急,每次撑船到达对岸后,都被冲到下游几百米,人们只能套上绳索“嗨—呀—嗨—呀”往上游拉。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号子。
要命的不止于此。咆哮的巨龙不仅吞掉了田地,还经常毁掉房屋。“记得1976年发大水,一两米高的浪头在村里翻卷着往前冲。没多大会儿,水就漫到窗台,土坯房一间间地倒塌,家里所有东西都泡了汤。还有1986年、1996年、1998年,水都大得要命。”对于过往的一次次洪水,孙文全至今心有余悸。
当洪水退去,房屋轻则开裂,重则倒塌,人们不得不竭尽所能地将宅子垫高、再垫高,期望以高度拼得过下一次洪水。挖土、运土、垫土、打夯……“嗨—呀—嗨—呀”的号子声在村子此起彼伏地响起。
“可是,盖个屋子也撑不了几年,一上水又被冲了。”孙文全感叹道,攒钱、垫土、建房、还债……这就像一道魔咒,让人们花尽了积蓄、耗光了心血,“住在滩区,就是这穷命。”
人的命运,既要靠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2015年年初,我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第一批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听说咱这‘水窝子’里的人要搬出去了,不知道真的假的?”“没错,听说先让几个乡探探路。”“等着吧,说不定这辈子还有希望!”……消息传来,孙文全担心着、打听着,又盼望着。如今,5年过去了,鱼骨村西北3公里外,23栋792套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孙文全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不瞒你们说,现在镇里的马刘庄村正在搬迁,俺都骑着三轮车往人家家里看了不下十几次了。”说起搬迁,孙文全兴奋得像个孩子。“那能带我们去看看吗?”“这算个啥事儿,俺现在跟人家熟得很。这就走!”面对记者的请求,孙文全满口答应。
几分钟后,王称堌镇滩区迁建安置区出现在眼前,“滩区迁建暖人心、精准扶贫谱新篇”“齐心协力营造美好新家园”等一行行大字格外醒目。
孙文全轻车熟路地敲响马刘庄村村民朱红光的家门,三室一厅的房子南北通透、宽敞明亮,彩电、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果然,孙文全跟人家熟得很,东摸摸、西瞧瞧,乐得合不拢嘴,情不自禁地说:“快了,快了,很快就轮到俺了。”
搬出去只是第一步,还要可发展、能致富。与安置区一路之隔,占地70亩、总投资2300万美元的好孩子高背椅项目已启动建设,建成投产后可安排近千名滩区搬迁群众和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不仅如此,2016年,鱼骨村被濮阳县确定为旅游规划试点村,正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养殖业及生态旅游业。“村里已经下通知了,收完这一茬麦子,就不让种粮食了,说是引进来啥项目,俺不用种地、光领地租就行了。到时候,家搬了,地也不种了,这‘水窝子’里的号子声就再也不用听喽!”孙文全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记者 贺德敬 王金勇 李振涛 通讯员 宋振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