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日电(彭婧如)“你最怀念的路边小摊是什么?”这项网络投票中,烧烤、煎饼、麻辣烫的得票数一骑绝尘,远远将瓜果蔬菜、手机贴膜等选项甩在了后面。
如今,路边小吃摊终于反转为“怀念不如相见”了!
路边摊要回来了
中央文明办近日发文明确要求,今年不将占道经营列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
消息一出,即上热搜。“我们的快乐要回来了,忍不住先吸溜口水为敬。”“好极了!我又可以吃到大排档了!”“街道没有小店,没有小摊,实在是太死气沉沉了!”很多人表示,“路边摊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资料图:济南市民在小吃摊大饱口福。 孙宏瑗 摄但此前,很多城市对占道经营都有严格限制。如河南省安阳市在4月份才刚刚发布通告,决定在市建成区范围内全面取缔占道摊点、早夜市(大排档)和店外经营行为,推动实现退路进厅(店、场)。
如今,为啥又给路边摊松绑呢?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
据了解,中央文明办是因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以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四川成都的数据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路边摊经济的成效。成都在3月出台了《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措施包括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等。
根据成都市城管委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5月14日,成都市共设有临时占道摊点、摊区1636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8260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6975个,直接和间接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助攻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98%。
率先给路边摊经营开绿灯的成都甚至引起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注意。5月28日,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五星级酒店也出摊
看中路边摊经济的不止有成都,还有湖北武汉。在武汉,五星酒店纷纷放下身段开展地摊经营。
武汉的一家知名五星级酒店在大门外的广场,摆满餐桌开起大排档,现场露天烧烤,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消费。
还没等到网友扒出是哪家酒店,正主就自动现身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咦,一不小心还上头条新闻了,欢迎大家来武汉汉口泛海喜来登大酒店吃烧烤!每天18:00出摊儿,等你哦!”
资料图:夜市重“燃”烟火气,众多美食丰富市民夜生活。 孙宏瑗 摄武汉的另一家五星级酒店也在门口摆出了早点摊。没过多久,还卖起了烧烤。该酒店餐饮部副经理对媒体表示,对于五星级酒店来说,卖早餐、下午茶和宵夜的营业额跟疫情之前还是没法比,但是让员工动起来,让酒店保持经营状态,能很好地提振士气。
“酒店不断尝试新的经营项目和模式,也是非常时期不断自救的尝试。”
近日,还有不少城市开始放开地摊经营。杭州开放了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河南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商家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南京统筹规划了1000多个临时外摆摊点。
单双号出摊、“绿卡”经营
逛夜市、撸串、吃大排档虽然很愉快,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担忧:“路边摊的饮食符合卫生标准吗?”“建议同时考虑要给环卫工人加工资,毕竟工作量肯定也翻倍了。”“摆完摊之后一片狼藉,周围环境又脏又臭。”“真的很扰民啊,怎么办?”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杨宝玲建议,因地制宜释放出“地摊经济”最大活力的同时,应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的合法地位。
为有效规范前期实施过程中占道经营带来的部分交通和食品安全隐患、市容及环境卫生影响等方面问题,成都28日发布《关于建立城市管理“八项机制”深化柔性管理服务助力“六保”任务落实落地的意见》,回答了“临时占道摆摊可在哪摆?何时可摆?”等问题。
成都市锦江区榆钱街人行道两旁的“小集市”非常热闹。 中新视频截图。其中包括:建立摊点摊区设置引导机制,明确可以从事占道经营的街道、路段、时段以及每条街道商贩最大容量,实行一街一策、一点一策;建立商贩摊区择优拓展机制,每个摊区推选一至两名商贩代表,及时收集和反馈摊区商贩意见和建议,保留既无投诉又不扰民的摊区等内容。
为了规范地摊经济,一些地方还屡出奇招。如,在成都市武侯区,摊位经营者手里都有一张带有编号的“绿卡”。上面标注了经营地点和时段,也明确了责任义务。有摊位经营者表示,发了这个牌子后,需要负责好个人的卫生,不能到处乱摆。
河南郑州则是摆摊儿需限号。30日,河南郑州的健康路夜市复市,但为防控疫情,除限制人流外,商户实行单双号出摊儿,单号日子出单号摊位,双号日子出双号摊位,两个摊位间间隔两米左右。
至于,还有人想知道的“就今年吗?”“明年呢?”“这次的政策虽为‘因时而变’,但未必不是有关方面反思、改进工作的契机。”,有人这样评价,“烟火气与秩序感应该是可以并存的”。(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