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月25日从市统计局服务业科获悉,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同比增速放缓。但随着市委、市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地和市场环境的转好,企业复工复产的步伐不断加快。全市19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173家已复工,其中61.2%的企业可达到正常生产水平的80%以上。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58亿元,同比增长1.3%,居全省第一位,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35亿,同比增长12.6%,居全省第一位,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0.1个百分点。
六成以上企业
已恢复正常生产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市服务业虽然受到疫情较大冲击,但复工复产的步伐较快,七成以上企业员工到岗率达80%。从企业员工到岗率来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员工到岗率80%以上的企业116家,占调查企业的77.2%,占比最高;到岗率50%~80%的33家,占比20.2%;到岗率30%~50%的13家,占比7.7%;到岗不足30%的11家,占比6.4%。在填报疫情发生以来企业用工情况时,79.7%的规上服务业企业选择了未裁员,计划保持现有用工规模。
六成以上企业已恢复正常生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80%~100%的为86家,占上报企业的61.2%;达到正常生产水平50%~80%的为42家,占上报企业的27%;达到正常生产水平30%~50%的为21家,占上报企业12.8%;达到正常生产水平30%以下的为22家,占上报企业的12.7%。
近五成企业预计二季度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从调查企业来看,在预计二季度企业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有何变化时规上服务业企业中,13家企业选择了增长,占上报企业的7.5%;71家选择了基本持平,占上报企业的42.4%;89家企业选择了下降,占上报企业的51.4%。
3个行业
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贡献较大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一季度,管道运输业、商务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3个行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收入比重为59.9%,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贡献较大。
管道运输业营业收入占比最高,贡献率最大。一季度,全市管道运输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21.1%,同比上升57.6%。
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稳中有升。一季度,全市商务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18.5%,同比增长31.0%。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略有下降。一季度,全市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20.3%,同比下降0.6%。
道路运输业、教育、卫生、物业管理均出现大幅度下降。一季度,道路运输业、教育、卫生、物业管理受疫情影响较大,营业收入分别为3.10亿元、0.71亿元、3.77亿元、0.1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9.2%、35.5%、22.8%、35.3%。
规模以上服务业
还存在两大问题
受疫情影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在填写调查问卷时表示,当前企业在生产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营业收入明显减少、运营成本增加、盈利下滑,同时又要支付企业员工的工资、厂房租金、采购生产原料等,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租金税费压力大。
统计人员同时通过对一季度企业的运行情况分析,发现企业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行业发展不均衡,影响服务业整体发展。一季度,全市198家规上服务业企业中,6家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收入达6.62亿元,占总收入的20.3%;56家道路运输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占总收入9.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四类现代新兴规模以上服务业仅10家在库,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0.17亿元,仅占总收入的0.5%。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间发展不均衡,结构需优化。
第二,单位数量较少,数据代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无法反映该区域经济状况。规模以上服务业共包括31个行业大类和4个行业中类,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总计198户,分布于24个行业大类和3个行业中类,另外7个行业大类和1个行业中类缺失:航空运输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水利管理业、土地管理业、社会工作、新闻和出版业、体育、其他房地产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管道运输业、房地产中介服务、娱乐业等分别只有1家企业,影响了数据的代表性。
政策受益
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统计人员根据一季度统计情况,提出了三点建议。
加强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覆盖面。疫情期间,市政府出台20条政策措施,从减轻企业负担、优化金融服务、稳定用工队伍和做好企业服务4个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保经营、稳发展,但174家企业在填报生产经营景气调查表时,其中97家选择了本季度没有受益于相关政策的帮助和支持,政策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大对服务业项目的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培育更多新增长点项目。
加大对服务业行业的监管力度,积极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新增入库。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快速掌握企业各项指标发展情况,及时挖掘有潜力的企业,增加规上服务业单位数,扩大规模,促进全市服务业健康发展。(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赵巧玲 曹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