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建国(中)在江西婺源体验传统习俗“晒秋”
司徒建国供图
司徒建国在节目中介绍甘肃敦煌熔盐式光热电站
司徒建国供图
他叫司徒建国,英文名字Stuart,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司徒”,“建国”是一个中国朋友起的。
2007年,英国人司徒建国(以下简称司徒)从牛津大学毕业,抱着学习压力太大想要放松一下的目的,来到中国旅行,一待就是12年。2012年前后,司徒接触到短视频,开始用短视频记录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工作。
以英式幽默讲述中国故事
“来中国前,我完全不会说中文,对中国也不了解,就是想离开英国,到很远的地方去。”谈起当年和5个朋友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司徒想了想说,“大概凭的就是一股冒险精神吧。”
在北京住了一年之后,其他朋友陆续回国,只有司徒留了下来。“那时北京正准备办奥运会,一切都是那么有活力,我想为什么不留下来试试呢?”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司徒决定留在中国。
2008年到2009年,司徒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系统学习了一年汉语。之后,他顺利地在一家媒体找到了一份做编辑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司徒接触到刚刚兴起的短视频。
他的第一条短视频拍摄的是去河南少林寺游玩的经历。视频中,他误将一个石狮子模样的垃圾桶当作文物,极具喜剧效果,很快就在网上火了起来。此后,司徒走上了短视频博主的道路,并且拥有了第一批粉丝。
司徒用特有的英式幽默来讲述中国故事。最初,他的视频内容以中国游记为主,后来开始涉及到文化、科技、体育、生活等各个领域。在《司徒中国游》中,他几乎走遍了中国各大城市,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到正在实行精准扶贫的贫困村。在《司徒行行行》中,他体验不同类型的职业,例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他体验了一天国旗护卫队队员的训练,这一期短视频在哔哩哔哩平台的观看量高达60.9万人次。此外他还体验过消防员、服装厂男工、珐琅厂学徒等。在《中国热词》里,司徒紧跟中国国内发生的大事,如进博会举办、大兴国际机场落成等。
7年节目记录中国变化
“跟着司徒的视频,我感觉认识了一个我不知道的中国”“我一中国人都还没去过,司徒你怎么能先去”“司徒比我这个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在司徒的视频留言中,经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评论。
回顾7年来的作品,从把垃圾桶错认为文物,到如今对国粹景泰蓝的制作略知一二;从最初全部说英文加中文字幕,到如今可以全程说中文,甚至最近还挑战了说34种方言,司徒在向观众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同时,自己也在成为一名“中国通”。他不断探索中国的人文地理,探索中国的文化艺术,探索中国的过去和当下,再将他所了解和学习到的东西以他英式幽默的风格展示给观众。
“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因为我们是在记录,不仅记录我自己,也记录中国。”正如司徒所说,从这7年的节目中,可以看到中国发生的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是许多西方人所不了解的。
“以英国为例,许多人对中国很感兴趣,但是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再加上中国实在太大了,外国人要全面了解中国确实有难度。”司徒表示。
当下,社交媒体的发展为跨国界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司徒的短视频在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和 YouTube上也有播放,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包括司徒的很多英国朋友,都因为看了节目而喜欢上中国,其中一个朋友还让自己3岁的孩子开始学习中文。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镜头里的司徒总是到处去旅行,每天带给观众快乐。朋友很羡慕他,观众也经常留言说:“看到司徒感觉好开心。”然而,镜头下的拍摄并不如看上去那般轻松。
从策划选题到写脚本,再到录节目,最后剪片子,司徒全程参与。视频里的笑点看似随意,背后都经过精心设计。为了拍摄出完美的镜头,司徒没少吃过苦头。2018年在内蒙古拍摄一期节目,天气非常冷,司徒一边讲着笑话,一边冻得直发抖,“崩溃到只想回家”。还有一次在珠海拍摄时突然下雨,等到夜里3点雨还没有停,最后拍摄不得不取消。尽管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司徒还是很享受录节目的过程。“这些经历非常好,因为很少人有这样的机会。”
远离家乡,司徒最难以放下的是对父母的牵挂。他表示自己最喜欢中国的孝文化。在英国,人们很少会有养老的概念,而在中国,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这对司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几次,但是再忙,他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和父母视频聊天。
受儿子影响,司徒的爸爸妈妈也爱上了中国文化。前不久,他们到中国旅游。得知消息后,司徒的粉丝争相帮两位老人起中文名,最后妈妈在所有名字中选了“韩梅梅”,爸爸选了“博步”。2019年“双十一”,司徒从网上给韩梅梅买了一身旗袍作为礼物,圣诞节回家时亲自送给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