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清水“甜”两头
无人机拍摄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摄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五年来】
“丹江水清澈明亮,纯净绵甜。只有你亲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这渠清水来之不易!”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的轮渡上,北京市民张凤敏女士喝了一口现场舀来的丹江水,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
2019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整整5年了。
在通水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30名北京市民代表受邀来到南阳淅川,跟随水质监测人员乘船进入丹江口水库,感受库区人民呵护源头活水的努力以及绿色发展带来的变化。
守护“大水缸”
管好“水龙头”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5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26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24个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5859万人。
在北京,丹江水占城区供水量的80%,经过涵养修复,5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回升3.16米;在天津,生活用水全部都是丹江水;在河南,受水区的37个市县全部通水;在河北,在石家庄,在保定……一共有80个市县区用上了南水。
丹江口水库,被形容为向京津乃至华北地区供水的“大水缸”,被称为伸向中国腹地的“大动脉”。
“设计之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只作为北方地区的补充水源,如今已成为很多城市的主要水源。”北京赴河南挂职干部,河南省南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昊哲说。
南水北调,成败在于水质安全。从北京出发,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南下1400多公里,是渠首大坝所在地淅川县陶岔,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局长尹延飞介绍,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以上,可直接饮用。其中,流入干渠的Ⅰ类水质比重,已从5年前的21.6%提升至当前的82.2%以上,这表明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一直处于优质饮用水状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谁呵护着源头活水,保证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中线建管局由南到北共设置了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天自动采水监测4次,为保障水质安全提供了实时监控预警信息。
12月8日,飞雪漫舞,江风袭人。位于丹江口水库上游的淅川县老城镇武贾洲村,护水员全荣州正在丹江边捡拾枯枝烂叶。抛出抓钩,探入水下,顺势捞起干腐枝叶,反扣到储物筐中……在库区,全荣州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从事着保水、护水的工作。每天除了对库区保洁外,他还给来往于此的游客讲述修建大坝、移民搬迁的故事,讲述水质保护的艰辛。
端起“绿饭碗”
吃起“生态饭”
12月7日,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岸的淅川县香花镇陈岗村,10多位村民正哼着小曲在水库边栽植树苗。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苗木,铺满了岗坡,染绿了库区。
“这是女贞树苗,今天要全部下地。”村民王泰正放下铁锹,搓去手上的泥土,讲起了一段水上拆迁史……
10年前,王泰正贷款百余万元,养了几百箱鱼。“年收入几十万元很轻松!”曾经的养殖大户王泰正说。
网箱养鱼一度成为库区失地农民的主要产业,也是主要的生活来源。然而,网箱养鱼让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也对水库水质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南阳作为核心水源地,从2010年起,就开始从源头防治水污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关停、整治污染企业700多家,关闭禁养区内1500多个养殖场,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万多个。
2014年初夏,王泰正“一句抱怨话没说”,利索地把自家的网箱拆了。可他的银行贷款还没还清,再三琢磨,他在村里租了百余亩地,种起了花卉苗木。
2016年,王泰正接到好消息:县里要修建环库公路,需要绿化苗木,政府优先想到那些为国家工程作出贡献的人。“你看,咱带头种树护水,政府还能亏了咱?”王泰正对老伴说。
“守山守水,不能守穷。”在淅川,共有6万余名像王泰正一样的库区群众走上绿色转型路,捧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如今,淅川县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推进荒山造林,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32.8%提高到45.3%。在丹江口水库2000余公里的库岸线上,绿林环绕,青山滴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构筑起生态净水屏障。
喝上“纯净水”
不忘“送水人”
“饮水思源,感恩库区,库区人民是我们的亲人。”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乡副乡长、曾任淅川县副县长的百景元饱含深情地说。
南阳的担当、水源地的发展,是首都北京的牵挂。2014年以来,在国家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的战略框架下,北京与南阳全面确立协作关系。北京累计投入30亿元“反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实施项目788个,重点用于水质保护、精准扶贫、产业转型、民生事业、交流合作等领域。
北京首创集团、北汽集团、首农集团、北控集团、中关村发展集团等企业来南阳调研并达成协作,支持水源地县市建成近300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均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辐射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在此次京宛两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月季产业合作、两地人才协作、“京宛光电产业产教融合创新联盟”等7个重大合作项目成功落地南阳,为水源地推进绿色发展和脱贫攻坚事业注入新的力量。
位于中线渠首的九重镇武店村,随着京宛协作项目“北京小镇”的建设,20多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每逢周末,小村庄里游客如潮,生意火爆。
(本报记者 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