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的幽幽小径,革命岁月的风雷便在人们的心头回响。这里蕴藏“古香”——绿树掩映间的青砖黑瓦,保留着清末古村落建筑风貌;这里更闪耀“红色”——抗日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等驻扎在民居中,邓小平、黄敬、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指挥作战;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在此崛起,造出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
学生在参观清丰冀鲁豫边区单拐旧址。
“单拐因此被誉为‘中原红都’。如今,这处革命旧址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群众专程赶来,瞻仰学习。”11月22日,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馆长姚孝民说。
单拐是如何与“红色”结缘的?
姚孝民介绍,1944年8月底,清丰县全境获得解放;当时,冀鲁豫军区为进一步扩大战果,解放南乐县城、濮阳县城及豫北大部分地区,打通冀南与太行根据地的联系,决定将指挥部前移。“单拐村开明绅士陈笃之与其子、共产党员陈平主动带领族人和村民腾房、捐粮捐款支持冀鲁豫军区建设。出于对当地良好群众基础的信任,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机关迁至单拐。”姚孝民说。
革命之火迅速燎原,随着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东到津浦、西邻平汉、南跨陇海、北靠德石,人口2000万,单拐也成为我党领导的最大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70多年后的今天,单拐多处革命旧址依然保存完好,历史痕迹尤为清晰。邓小平旧居中,地砖磨得发亮;宋任穷亲手种下的石榴树,每年仍花开火红;战士们担水浇菜用过的水桶、背过的行军米袋还是旧模样。
在邓小平旧居的胡同口,一对青石状似卧马,村民每天把它们擦得干干净净。村民说,当年,邓小平就是从这里上马,到周边村子调研;离开单拐那天,也是从这里上马,和父老乡亲们依依惜别。
单拐村还有一件“宝物”——一门精准复制的“大炮”。它被漆成绿色,带着“200公斤重、70毫米口径、3500米射程”的标签。“一匹马可以拉动,拆开后两匹马可以驮走,非常适合游击作战的特点,大炮在鲁西南战役等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姚孝民介绍,这是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式”七十毫米步兵炮。
1945年9月,为适应战争形势对武器装备、后勤供应的迫切需要,冀鲁豫军区决定在单拐成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军事工业部,并建立兵工一厂。“没有技术和图纸、设备和原材料,有的只是几盘洪炉、几个风箱、几把老虎钳和一些锤子、锉、钻。一位曾有过军工经验的技师盖亮挑起了大梁。”姚孝民说。
组织群众破坏敌人的铁路、火车获取钢轨、零部件,把缴获的日军九二步兵炮“开膛破肚”画设计草图,用5米高的三脚架吊上大锤充当锻造设备……盖亮带领战士们一一克服困难,最终于1946年4月成功研制出并试射“第一门大炮”。
如今,这门大炮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每日与参观者进行着时空的交流。
昔日的“中原红都”,如今宁静而美丽的村庄。光阴淹没了战争烽火留下的创伤与痕迹,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冀鲁豫边区军民不屈不挠、艰苦抗战的故事被深深铭刻,他们用血肉之躯在广袤的豫北平原上屹立起一座座丰碑,已成为单拐最鲜明的红色印记。(记者 僧少琴/图)
原载2019年11月25日《河南日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