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乡村振兴在行动!江苏美丽村庄书写水乡新故事

2019-11-22 18:43:29来源:

新华网南京11月21日电(庞雪汀)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应该长啥样?是“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的乡土风情,还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诗意栖居?在江苏,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图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村一品”,主导新兴产业的发展,让农民钱包鼓了起来;以民为本,在转型升级中优化乡村环境,让农民家园美了起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科教兴村、集中居住,让农民脸上的笑容甜了起来。乡村振兴在行动!江苏的美丽村庄,正用它们的生动实践书写水乡新故事。

   航拍泰州小杨村(许丛军 摄)

让钱包鼓起来:农业也能挣大钱!

“云头雨足美人腰,左顾右盼两弯半。”这是江苏如皋人对“如派”盆景的绝妙总结。谁能想到,这些样貌奇绝、极富艺术观赏价值的名贵盆景,有大半出自当地农民之手。

   在如皋顾庄村,农民住上了一排排小洋楼(许丛军 摄)

走进如派盆景发祥地顾庄,仿佛置身于一个盆景园艺博览会。家家都住着统一规划的“小洋房”,户户门前有一个展示花木盆景产品的“私家花园”,有需求者只要来逛一圈,就能很快找到自己钟意的景观植物。罗汉、黄杨、梅花……一院一品,琳琅满目。

“我家从祖父开始就做盆景和苗木,可以说是世代相传。现在祖辈传下的老手艺让我们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我们很庆幸赶上了这个好时代!”黄兴梅今年51岁,每天早晨起来,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自己门前种植的黄杨景观树,剥种子、除草,忙得不亦乐乎。

而就在几年前,黄兴梅们曾经遭遇过不小的挫折。顾庄苗木行业起步较早,人均土地不多,苗木品种“小而全”,吸引了不少求购稀缺树种的客户。随着近年来苗木从业者井喷式的增长态势,顾庄逐渐在竞争中失去优势。面对市场大环境不景气,顾庄创新提出打造“特色庭院”的概念,用优美宜人的环境给“如派盆景”披上了好看的外衣。很快,“如派盆景”再度名声大噪。

“现在我们靠卖盆景每年至少要挣50万!”黄兴梅自豪地说。在村庄不远处,占地1000亩地如皋国际园艺城,正在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花木盆景交易市场之一。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加上海内外园艺大师的入驻,这里仅2018年一年就创造了175亿元的交易额。

在句容唐陵村,苗木产业同样带动了一条产业链。占地一万亩的唐陵木易园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栽种着百姓的“摇钱树”。12年前,唐陵还是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上访多、穷人多、麻将馆多,70%的土地抛荒长草,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

“一个人富不算富,一个村富才算富!”2007年,村支书刘树安结合自身经验,带领大家做起了苗木生意。2018年,村集体及苗木市场营销总收入达到48亿元,村集体总收入达到64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4.5万元。在当地农民中,一批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正悄悄涌现出来。

谁说农业不挣钱?农业的种子正播种出越来越多的“摇钱树”。

让家园美起来:种田,也可以很文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走进泰州市姜堰区小杨村,你的脑中一定会回响起这样的诗句。青砖黛瓦、绿草如茵、湖水清澈,人人向往的田园之美,就这样铺陈于你眼前。小杨村地处里下河水乡,紧邻国家5A级溱湖湿地公园,先天的地理优势,让本属于苏中地区的小杨村别具一种江南水乡的气质。

在小杨村,随处可见的是“家庭农场”的指示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杨村开始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如今,20个家庭农场和一个集育秧、烘干、农机库、农民培训为一体的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已经成为桥头万亩示范性家庭农场的核心区。

   农民生活幸福(许丛军 摄)

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外出务工的增多导致小杨村田地抛荒严重,以致村里无法完成粮食征购任务。这种情况下,现任小杨村村委会主任卫泽明和村里几位干部开始种植抛荒田,并尝试组建小农场。2004年后,国家开始减免农业税,农民种田有了积极性,随着土地流转和分片承包的落实,近几年,小杨村先后冒出了20个家庭农场。

村民韩小利便在这样的契机之下成为了一名“农场主”。如今拥有着300亩规模农场的他,年收入轻轻松松就能达到10万元。“挣钱是一方面的,关键是家里人都可以团聚了。”韩小利说。在此之前,他和妻子双双在外打工,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如今一家人在自家的农场团聚,其乐融融。“在老家开农场,不仅收入高了,还每天置身于天然氧吧之中。感谢家庭农场,它让我觉得种田也可以很文艺、很幸福!”韩小利说。

在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的指导下,不少农场还尝试了稻田养蟹、稻田养鸭等立体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生产出的大米更加美味环保,鸭、蟹口感也更加鲜美,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正在形成。

目前,小杨村正在着力于打造“溱湖小杨人家”度假民宿,致力于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由传统农业向休闲产业转变。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这里想要发展的休闲旅游业,不仅仅是吃一顿农家乐那么简单,而是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来到农村、感受农村、融入农村,和农村生活来一次深层次的碰撞。

将经济效益和自然环境的提升结合起来,在彼此成就中达到双赢,这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剂良药。

让精神充实起来: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在泰州高港区宗林村的平君亭里,挂满了村民们的家风家训,一个淳朴、友善的乡村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风气。

在常州梅林村,小小的匠心铺里分外热闹。92岁的王老太太,仍然在一针一线地纳着千层底,一旁摆放着老人已经做好的几双精美的婴儿虎头鞋。鞋面上的刺绣栩栩如生,针脚细密,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3岁的老人之手。“我现在眼睛还是看得很清楚!我每天早上都在匠心铺做鞋,会有一些年轻人来想我请教。”王老太太说。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传承。

“今天在殷村学习,明天在世界工作!”在不远处的常州殷村,极富现代气息的“职教小镇”已经形成。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常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今日殷村学剑桥,明日剑桥在殷村!”曾多年担任殷村老支书一职的陈礼斌曾经立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为什么要在这里发展职业教育?这既是依托常州深厚的职教底蕴,也结合了农村教育发展实践的需求。而在农村兴办教育,不仅折射着当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也反映出农民群众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

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殷村大力实施科教兴村战略,重点建设了文化教育产业园区和新型居民住宅区。2010年末,殷村工业总产值超过11亿元,十年间增长了10倍,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坚持,而这份坚持也反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如皋国际园艺城,一盆盆“如派”盆景正“整装待发”,装入货车;在泰州小杨村的农场边,几位游客满怀期待地打开民宿的大门,体验着“归园田居”的喜悦;在殷村职教小镇的教室里,几个年轻人正一起制作着梦想中的航模……这便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新气象。“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再是农民的宿命;而富裕、美丽、现代化正在成为农业、农村的全新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