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4日电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10月14日指出,粮食质量问题老百姓都很关心,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有“两手”:一手是从生产端开始抓好源头治理;另外一手是从产销端入手抓好全程监管。
资料图:中储粮大连直属库72米大跨度钢结构高大平房仓,单仓可储粮3.5万吨。中新社记者 沈殿成 摄10月14日,国新办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白皮书有关情况。
会上有记者问:粮食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近年来社会各方面对粮食的质量安全也非常关注。请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黄炜介绍,粮食质量问题老百姓都很关心,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有“两手”:一手是从生产端开始抓好源头治理;另外一手是从产销端入手抓好全程监管。粮食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既可以直接食用,又是其他食品的基础原料。所以,质量不合格的粮食吃了会影响身体健康,作为原料加工食品也会影响食品安全,所以它的重要性非常大。
黄炜指出,影响到粮食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既有土壤、水源,甚至气候环境这些客观的生产条件方面的因素,也有种子、化肥、农药这些人为的投入品的因素。包括粮食产出来以后,在储存、加工、运输过程中,也可能产生质量问题。要解决好“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是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做到从田间到餐桌全流程管好、管住,确保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一是控制源头。抓好生产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多用有机肥,加强农业的面源污染治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确保粮食能在良好的土壤和水源条件中生产出来,从源头上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粮食。经过努力,现在实现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负增长。
二是管好存粮。种粮不容易,储粮也很难。中国是粮食仓储大国,很多粮食在储备的状态。粮食是能呼吸、会发热、有生命的有机体,如果保管不善,就会发生霉变、虫害,本身也会发生品质下降。为了保证质量安全,除了大力改善仓储设施条件,还推广应用智能通风、环流熏蒸、低温储存、氮气储粮等先进的、绿色的技术和工艺来确保储存粮食品质良好。
三是全程监管。一方面,在生产和库存环节要把好监测预警关。从粮食系统的统计来看,监测样本数量不断增加,去年全年统计达到52万,近五年来的数据汇总统计,比原来增加了31.4%。另一方面,在流通环节要把好粮食检验关。对于进出仓库、进出工厂等环节的每一批粮食、每一个粮食经营主体,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检验制度,严防质量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一旦发现质量不合格的粮食,国家有一整套专门规定进行处理,不能随意处置。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发现有些单位和个人工作没有做好,负有责任的话,坚决依规依法追究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黄炜强调,粮食质量事比天大,责任重于泰山。解决好群众关切和期盼,最为根本的还是“四个最严”的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守住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切实维护好每位老百姓都关心的“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