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船、六站、三飞机、一基地”,它们为我国极地考察护航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10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
从2003年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我国极地考察支撑保障体系,组织实施和安全保障了17次南极考察、8次北极考察、16个年度北极黄河站考察和1个年度中冰联合北极站考察。
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介绍,如今我国形成了“两船、六站、三飞机、一基地”的支撑保障格局,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
今天我们来数数我国极地考察保障的“家底”。
两船
船之于极地大洋科考,意义不言而喻。所谓“两船”,是指“雪龙”号和“雪龙2”号。
在破冰考察船能力方面,“雪龙”号分别于2007年、2012年、2017年接受了三次大规模改造,升级中央控制系统、通讯网络和导航系统,更新船舶动力、推进系统及吊装设备,配备大洋调查装备与分析实验室,安装深水多波束,显著提升船舶安全运行、科学调查能力和环保水平。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我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我国需求进行改造而成。
组织实施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雪龙”2号采用国际先进的双向破冰船型设计与模块化船舶建造技术,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破冰船。
“雪龙2”号今年7月交付后,圆满完成各项试航工作。在即将开展的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将与“雪龙”号一起组成破冰船编队,开启“双龙探极”时代。
六站
在考察站保障能力方面,实施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改扩建。
1985年2月14日晚22点(当地时间,北京时间15日上午10点),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崛起在南极洲乔治岛的土地上。1985年2月20日上午(当地时间),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一个新阶段。
南极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躁,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
在恩克斯堡岛选址奠基了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考察站——罗斯海新站。
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
上述三个常年考察站将支撑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南太平洋三大洋海洋研究。
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成我国首个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
南极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冰穹A地区所具有的特殊地理和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一系列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地。冰穹A是国际南极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在冰穹A建立科考站,对这一地区进行持续深入的考察研究,有望帮助中国敲开南极科学巅峰之门。
在距中山站520公里的冰盖上建立了内陆中继站——中国南极泰山站。
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不仅是中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
昆仑站、泰山站的建立,意味着我国已成为南极内陆考察强国。
在北极地区,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我国首个北极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
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中国依据《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缔约国地位而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8个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中冰合作建成第二个北极考察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为我国科学家开展北极环境气候变化长期监测研究建立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8年10月18日, 我国第二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运行。该考察站由我国和冰岛共同筹建,历时5年。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冰岛北部城市阿库雷里的凯尔赫,考察站能够提供15人住宿、生活、工作必需的各种后勤保障条件,具备多种科学考察能力,能够开展极光观测、大气监测、冰川、遥感等研究,部分建筑改造后还可扩展到海洋、地球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观测研究。
三飞机
在极区航空保障能力方面,购置了一架BT-67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号入列中国极地考察,2018年1月,“雪鹰601”成功降落昆仑站机场,实现可覆盖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区域航空保障能力,标志我国极地考察保障进入“航空时代”。
“雪鹰601”是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原型机为美国巴斯勒BT-67运输机(Basler BT-67)。雪鹰601可搭载多种科学观测设备,是高效的科研平台,是拥有集快速运输、应急救援和航空科学调查于一体的多功能固定翼飞机。
此外,为“雪龙”号配备了Ka-32重型直升机“雪鹰102”号、为“雪龙2”号配备AW169中型直升机“雪鹰301”号,为我国极地考察建立了船载直升机基本保障能力。
卡-32是俄罗斯卡莫夫直升机公司以卡-27海军直升机为基础、专为消防设计研制的双发通用直升机。装备两台TB3-117BMA型燃气涡轮发动机,抗风能力较强,可抵御的最大风速达20节(10米/秒),飞机上还配备了GPS定位仪和救生设备等。
2019年9月28日,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意大利莱奥纳多集团三方代表在深圳南头直升机场举行了“雪龙2号破冰船雪鹰301(AW169型)直升机交付入列仪式”,此举意味着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购置的我国首架AW169型直升机正式交付海直通航运营。
一基地
在国内保障能力方面,在长江口沿岸建立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取得岸线250米、土地300亩,建成了考察船专用码头、考察物资堆场与仓库,建成国家极地档案馆业务楼,将要建设极地样品样本储藏与低温环境工程技术实验楼、科研业务楼以及集训后勤生活楼。
看完这份“家底”,您是不是和小编一样心潮澎湃!
三十载风雨兼程,三十载春华秋实,未来更多三十年,中国极地考察,继续加油!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
编辑:张爽(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