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纪念馆里,读懂“铁人”

2019-09-27 09:26:02来源:工人日报

题记

一个人,一座纪念馆。一种精神,一直在传承。

他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工人,但是有着不普通的业绩。他是王进喜,在他生前工作过的大庆油田,有一座纪念馆为他拔地而起。

同样不曾被忘却的还有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有千千万万个“铁人”,一代接一代地为共和国加油、奋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不仅是缅怀一位对共和国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工人,或是回首当年大庆油田工人在冰天雪地中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更是想寻求一个答案:是什么样的国家培养了如此英雄般的石油工人?又是为什么一名中国工人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

暑假,正是旅游的高峰时间。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世纪大道和远望大街的交汇处,一个纪念馆里人头攒动。

其中,有老人,有孩子,有当地人,也有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游客。这个纪念馆几乎是所有来大庆旅游的人,“打卡”清单上的标配之一。

这里是“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我国第一个为纪念一位工人而创建的纪念馆。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来到这里,不仅仅是缅怀一位对共和国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工人,更是要回顾一下有着硬骨头的共和国产业工人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

这是一座纪念历史的馆舍,更是一个行进中的“加油站”。

“我们纪念馆主体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的组合,鸟瞰呈‘工’字形,侧看为‘人’字形,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主体建筑高为47米,正门台阶共47级,寓意着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十几年来,每一位游客都是从讲解员的这段解说词开始拾阶而上,走进展馆。

“铁人”是谁?他有什么故事?为什么他的名字与共和国的发展联系得如此紧密?

“他可真是个‘铁人’啊”

在铁人纪念馆,有一张王进喜和老大娘一家人的合影,大娘姓赵,正是因为她的一句话,王进喜才有了“铁人”这个称号。

1960年3月,王进喜和他所在的1205钻井队的队员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创业。当时,没有住处,全队暂时分散住进了当地老乡家里,队长王进喜住进了赵大娘家里。

赵大娘当年60多岁,她们一家人都很喜欢这个勤奋的钻井工人。看到王进喜每天天不亮就连背带扛地出去干活,大娘很心疼,总是叮嘱他注意身体。

有一次,钻井用的钻机到达了现场,王进喜带领工人们老早就出去工作,赵大娘等到半夜,也没见他回来。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没回来。原来,为了抢运钻机,早日开钻,王进喜带领工人吃住在井场,一连50多个小时没睡觉。

赵大娘从没见到过如此拼命干活的人:“他可真是个‘铁人’啊。”

有感而发的表达,却成了王进喜响当当的名号。

从此,“铁人”的称号从大娘家里传到了井队的干部职工中间,一直传到当时石油部的领导那里。石油部的领导也高度称赞王进喜,同时表示“井队所在地人民送给王进喜‘铁人’称号是个非常光荣的称号。”

1960年4月9日至11日,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部召开了油田技术座谈会。在这个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的号召。“铁人”的称号进一步传开。

林海瑛是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第一批解说员,从2006年开馆到现在,她已经无数次地讲过“铁人”的故事。

“曾经有一批外国游客来参观,听到‘铁人’这个称号时,问我‘铁人’是用铁做的吗?”林海瑛回忆,当她通过翻译把“铁人”二字的含义解释清楚的时候,这些外国朋友都竖起了大拇指,并用刚学会的汉语说:“了不起!”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铁人纪念馆,除了文物、图片外,还有一些场景陈列,通过声光电、蜡像人物、景观还原等方式,让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进入到“铁人”当年工作的现场之中。

在一处名为“破冰取水保开钻”的场景陈列前,一个人正在刨冰取水,身后的人们排成长队,一个接着一个用脸盆、水桶把水传递到远处的钻机旁。

站在这一场景前,人们仿佛又回到了1960年的4月14日。

这一天的早晨,当工人来到钻井现场时发现,钻机已经就位,但是没有水罐车,也没有铺设输水管线。没有足够的水来搅拌泥浆,钻机就无法干活。

怎么办?等吗?在王进喜的字典里,从来没有“等”这个字。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可以到附近的“水泡子”里去端水。王进喜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但马上有人指出:这是瞎胡闹。钻一口井要几十吨的水,得打多少盆、多少桶?

“哪个国家是用手端水打井?”现场有人质问。

“就是我们国家!”王进喜的回答赢得了多数人的赞成,大家觉得,“与其空着手干等,不如干!”

就这样,水桶、脸盆、铝盔、灭火器的空筒子,都成了运水的工具。

今天,人们能够看到“铁人”带领大家齐心协力破冰取水的复原场景,但难以感受到当年4月的东北大地还是冷风习习,冰水交融。

50吨!这是后来有人测算出的一个数字,而这个数字是一盆、一桶、一铝盔汇聚起来的。

“开钻啦!”“铁人”的一声吼,饱含着决心,释放着兴奋,展现了力量,唤醒了大地。

由于当年条件极其有限,开钻4天后,水泵、输水管线和野外宿营的活动板房、粮食才运送到位。而第五天零4个小时的时候,大庆会战的第一口井——萨55井,就喷出了乌黑闪亮的原油。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留下的不等、不靠、不要的表态,至今回响在大庆油田上空。

定格在那纵身一跃

很多人对“铁人”王进喜的印象都是从他纵身一跃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开始的。这是凝聚历史精神的一瞬,更是感动中国的一刻。

在铁人纪念馆,很多人走到这幅他们熟悉的画面前,都会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照。

实际上,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照片共有五张。

第一张是井口发生事故。这是“铁人”带领的队伍打的第二口井,一开始还比较顺利,可是当打到700多米深的时候,从地下返上来的回浆越来越多,还带有大片的油花和气泡。这就是严重井喷的预兆。

突然,“轰”的一声,钻机上30多公斤重的方瓦被冲起十几米高,井喷的迹象出现了。如果这个情况不及时制止,那被大地压抑了千万年的天然气、原油就会夹杂着大量沙石像火山一样喷射出来,大大小小的井眼就会越冲越大,整个几十米高的井架和钻机都将被大火吞没。

第二张照片是王进喜和工人师傅们一起搬水泥。很多人不了解,这里面实际上有两个风险。一个是当时王进喜的腿上因公受的伤还没好,另一个就是他们选择的水泥。

按照常规,在井喷即将发生的时候,应该加重石晶粉把井喷压下去,但当时现场并没有重石晶粉,要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才能弄到,时间根本来不及。情况紧急,有人提出泥浆里掺土,加大泥浆的比重。忙活了一阵之后,大家发现泥浆里掺土都沉淀,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加水泥!”

关键时刻,王进喜作出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定。他之所以敢做这个决定,是因为他知道当地的水碱性大,只要抢得快,水泥短时间内凝固不了。虽然用这个办法可能会使钻探设备受损害,自己也可能受处分,但是可以压住井喷。

于是,就有了第三张照片——铁人和队员们一起来回奔跑,一袋又一袋的水泥被倒入泥浆池。七八十袋水泥倒入之后,黄土、沙子也被填入泥浆池中,池子满了。但是,如果不搅拌均匀的话,这些东西是不可能发挥作用的,无法阻止井喷发生。所以,就有了模模糊糊的第四张照片——“铁人”纵深一跃。

在这张照片中,人们能够看得清的是他那标志性的帽子、棉袄,看不清的是他跳下之前扔掉了拐杖。

人人皆知的那个场面是定格历史的第五张照片,铁人用身体在泥浆池里搅拌。看过这张照片的人都很感动,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泥浆池里的人到底是什么感受。

泥浆齐腰,每迈一步都很吃力。大家看到的只是一瞬间,实际上,铁人和队员们在里面搅拌了3个多小时,皮肤都被泥浆里的火碱烧红了,手腕、足踝部被烧起一个又一个大水泡。井喷被压住了,钻井开始恢复正常,大家扶着王进喜爬出了泥浆池,可是他腿疼得动不了,一下子扑倒在地上。

但他们没有休息。为了保证钻杆不被水泥凝固住,在井喷被制服后,铁人又和队友们立即把井里含有水泥的泥浆全部更换掉了。

就是这样一幕感天动地的历史瞬间,曾经也被一些人质疑。所以,铁人纪念馆布展时在这一组五张照片下方作了说明,解释当时“为什么会发生井喷”“王进喜为什么要跳进泥浆池”。

“我们不能站在今天的生产条件下去苛求几十年前的生产方式,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一定要在当年的条件下来体味‘铁人精神’到底强大在哪里、感人在哪里。”林海瑛说,正是为了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纪念馆布展时特意增加了一个名单“当年与‘铁人’一起跳入泥浆池的人员”——戴祝文、丁国堂、许万明、杨天元、张志训。

他们的名字虽然不像“铁人”那样赫赫有名,但他们和“铁人”的功绩一并镌刻在了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铁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铁人”也有出错的时候吗?

在很多人心目中,“铁人”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钢铁般的意志、钢铁般的身躯、钢铁般的成绩。实际上,“铁人”也是人,也有儿女情长,也有暗自垂泪。当然,也会出错,也有不足。

那是在1963年,作为石油战线的一面红旗,由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把一口井打斜了,斜度为0.6度。这样一口井,该如何处理?按照常理,这口井应该填死,可是,标杆队填井……

王进喜对此是有过思想斗争的。如果找个借口,也可以不填。要填,就等于在1205队的红旗上写下了丢脸的一笔。最后,王进喜还是下决心填掉这口井。

他分析说,井打斜了,从根本上讲是队员思想上出了问题,光想着抢速度,忽视了质量。如果这种思想苗头不纠正,这回倾斜0.6度,下回可能倾斜更大。

面对要填井的决定,队员们都非常不舍,那是大家用一身泥、一身汗换来的。但是,王进喜思量之后还是沉重地说:“填井,在我们队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么一笔,但这回,得写上,目的在于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教训。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铁人”不知道的是,直到今天,这口报废井还在,已经成了1205队队史教育的活教材。

“铁人”不知道的是,在他去世后将近半个世纪,也是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的日子里,由他带领并担任首任队长的1205钻井队,于2019年8月9日上午9时25分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累计钻井进尺突破300万米,相当于钻透339座珠峰!

“我们钻井队历史上第一个100万米用了29年,第二个100万米用了22年,这次第三个100万米仅用了15年。这说明,我们是在不断进步的,不仅在赶超同行业先进,也在赶超我们自己。”1205钻井队第21任队长张晶兴奋地说。

这样的成就,和1205队一直秉持着“铁人精神” 密不可分。

不仅在1205队,在大庆油田,“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庆新铁人”李新民、首批大庆油田工匠……一代又一代大庆油田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攀登,为民族助力,为祖国加油!未来的路,他们将走得更加雄赳赳、气昂昂!

本报记者 张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