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濮阳新闻 >

从三条濮清南引黄干渠的开挖到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全线通水——黄河之水润龙乡的筚路蓝缕

2019-09-20 16:02:08来源:濮阳日报

ad408c57-9b09-4a12-bc90-3f4ee3f78ed7.jpg

投入使用的濮清南水利工程。(记者 高林摄)

2017年11月16日,这一天在濮阳水利发展史上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随着濮阳县渠村引黄闸缓缓抬升,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始通水。

自此,雄安之水濮阳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一手挽起黄河,一手挽起白洋淀——仿佛一条穿越时空的飘带,将濮阳与雄安新区紧紧系在一起。

殊不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濮阳段主要是在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的基础上开挖扩建而成。而除了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我市建市以来还相继开挖了第一、第二濮清南引黄干渠。滚滚黄河水沿着三条濮清南引黄干渠一路北上,滋润着脚下的泥土,不断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

濮阳干群的艰苦鏖战

濮阳人对黄河的感情极为复杂。这条母亲河虽然从濮阳穿过,但因为位于黄河“豆腐腰”地段,长久以来,除了极少数沿黄村庄外,濮阳人守着黄河却吃不上黄河水,用不上黄河水。碰到河水泛滥,沿黄滩区人民还要饱受家园被毁、庄稼被淹之苦。

让黄河水为我所用,是濮阳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未改的渴望。

建市之初,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水平的落后。“有雨涝灾,无雨旱灾”,是当时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我市金堤以北的广大地区,是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最为低下、环境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这里基本没有外来水源,生产与生活用水均依靠开采地下水维持,经过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平均埋深17米,是我省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之一,大量机井报废,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收”,粮食产量低且不稳,严重影响了我市经济发展。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制订了“治水兴农”的方针,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第一濮清南引黄干渠建设中去。

第一濮清南引黄干渠南起濮阳县渠村乡,北至南乐县界,全长98公里,包括有堤防的35.5公里总干渠、无堤防的62.5公里马颊河,设有各种节制闸、分水闸25座,倒虹吸1座。

其实,当时第一濮清南引黄干渠的正式称谓是濮清南引黄补源工程。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和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治水理念有着密切关系。在那个年代,水利工程的重点是除害,对跨流域调水并不提倡,而我市建设的第一濮清南引黄干渠却涉及到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出于治水理念、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考虑,第一濮清南引黄干渠就取了个濮清南引黄补源工程的名字。

1986年,第一濮清南引黄干渠建成通水,灌溉和补源面积达到134.13万亩,给沿线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紧接着,在1987年11月,第二濮清南引黄干渠破土动工。该干渠自南小堤灌区习城引黄口提水,北至南乐县永顺沟,惠及区域为濮阳县、华龙区(当时称市区)、清丰县、南乐县三县一区的东部区域。

曾参与第二濮清南引黄干渠建设的市水利局调研员李相朝表示,第二濮清南引黄干渠的线路走向主要考虑了建设成本因素。水利建设投资大,而当时的财政并不富裕,可支配的资金非常有限。通过前期勘测、摸排,工程建设人员发现第二濮清南引黄干渠若从南小堤灌区习城引黄口提水,在濮阳县区域内可利用的现有渠道就有20公里,能为工程建设节省大量资金。市委、市政府本着“花最少钱办最大事”的原则,最终同意了南小堤灌区习城引黄口→金堤河柳屯闸→南乐县永顺沟的第二濮清南引黄干渠线路走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金堤河以北西部沙区的用水问题日益突出。该区为黄河故道,地势高亢,风沙地占全部耕地的70%,地下水濒于枯竭,形成了大面积中低产田和荒废地,甚至人畜饮水都有困难,经济发展和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这项工程从1996年开始宣传、论证,1998年5月得到原省计委批准立项建设,总投资1.06亿元。该项工程是我市继第一、第二濮清南引黄干渠之后又一项重要的引黄工程,也是建市十几年来投入资金最多、工程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建成后,可与第一、第二濮清南引黄干渠连通,形成供水网络,增大供水保证率,扩大改善灌溉补源面积。

在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建设过程中,李相朝是该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他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从受命那天起,他就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为了选择最佳方案,他查阅大量资料,徒步行走百余公里实地勘察,撰写了几十万字的规划方案。最终,他牵头的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可行性研究报告被省专家组誉为“濮阳市水利史上最好的前期工作”。

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启动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要当年建设、当年通水、当年见效的目标。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工程建设,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指挥部以国道106为界,把项目分成了南北两个战区。其中,北部战区指挥部就设在原皇甫林场一个早已废弃的小学里,所有房间都是门窗破损、四壁透风。工程刚开始的时候正处夏季,参战人员还能顶得住恶劣的居住环境。转眼到了隆冬季节,尽管破损门窗已用塑料布、木板遮住,但刺骨的寒风总会肆无忌惮地钻进房间,在夜里能睡个暖和觉一度成为参战人员最期盼的事儿。

第三濮清南总干渠建设过程中,位于王助镇东郭村至东李庄村两公里的河段,坡平沟直,被称为整个工程的样板。工程开建前几年,王助镇东郭村为调整种植结构、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投资数万元,种植了优良品种砀山梨30亩。1998年9月,砀山梨开始挂果,预计收入5万多元。然而,按照工程设计,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开挖正好穿过这片梨园。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后说什么的都有。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宋明怀和其他村干部走街串巷入户解释。在群众动员会上,宋明怀激动地说:“砍这个树,我也舍不得。眼下看我们是受了损失,但从长远看,挖好这条渠对我们以后的农业生产是很有好处的,而且我们的子孙也会受益。”就这样,短短两天内,群众含着眼泪刨光了30亩果树,工程如期进行。

濮阳干群的艰苦鏖战,最终获得了沉甸甸的硕果。1998年12月30日,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如期竣工通水,既缓解了沿线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状况,更为我市尤其是西部沙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9097eb5e-5690-4f40-9ea5-55ae018b338b.jpg

建设中的濮清南水利工程(资料图片)。(记者 高林摄)

国家工程的濮阳担当

缓解河北用水之困,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建设初衷。

在豫冀两省对接之初,我省推荐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线路并不和濮阳沾边,但2009年启动的由我市和邯郸市合作建设的引黄入邯工程,让河北省认识到从我市引黄河水入冀的优越性。同时,我市抢抓机遇,积极争取,最终使得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确定自渠村引黄闸引水,经新开挖的南湖干渠入第三濮清南干渠至清丰县苏堤村,穿卫河倒虹吸后进入河北省邯郸市东风渠、支漳河、老漳河、小白河等,最终流入白洋淀。

在水利工程专家眼中,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复杂性并不亚于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包括大堤、河道、暗涵、控制枢纽、沉沙池、倒虹吸等,加上沿途与铁路、公路、管道、光缆等交叉,施工难度巨大。

濮阳作为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源头,能否如期按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4月,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战略决策,则赋予这项工程更为宏大的历史使命。

国逢大事,奋袂而起,披肝沥胆,攻坚克难。在这场风云激荡的建设大潮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广大党员干部与工程建设者谱写了一曲浩荡激昂的奋斗之歌、为民之歌。两年工程建设史,就是无数基层党员干部、普通建设者的奉献史。

穷家难离。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濮阳百姓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濮阳县海通乡铁炉村的王万良是一名老党员。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把他家的6亩耕地、2块宅基地全部征用。房子没了,地也没了,他和老伴一商量,干脆搬到在郑州工作的儿子家住。搬家那天,他用手机把祖宅的里里外外录了像。最后,他噙着泪,在院子里挖了一块泥土仔细包好,放到行李内“留个念想”,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这一幕,目睹者皆为之动容。村里需要搬迁的另外11户村民,没等干部做啥工作,全部主动搬迁。

像这样的感人事例,自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濮阳段开工建设以来,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据介绍,自2018年11月29日至今年3月16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2018至2019年度调水工作圆满完成,这也是该工程首次正式向雄安新区输水:渠首闸共引黄河水约3.5亿立方米,其中,向河北沿线提供生产、生态补水约2.7亿立方米,向白洋淀提供生态补水约8000万立方米。

黄河之水的丰厚回报

濮清南干渠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意义何在,滚滚北上的黄河水究竟能为濮阳带来什么呢?

第一濮清南引黄补源干渠建成通水后,我市本着既能沉沙澄清渠水,又能淤地改良土壤的原则,在渠首兴建了第一座占地2800亩的沉沙池。在水利部门和当地农民的精心管护下,沉沙池运行良好,不仅沉淀了黄河水的泥沙,而且淤垫了被占压的土地。安邱村原有1380亩洼碱地,“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粮”,经过沉沙淤垫,1米多厚的红胶泥一下子锁住了白脸“奸臣”,粮食产量打着滚儿往上增。

对于我市而言,建设濮清南干渠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使得全市近半农田受益。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为例,该工程年设计引水量7.4亿立方米,其中濮阳市引水量为1.2亿立方米。该工程与第一濮清南工程互相调剂水量,使我市引黄供水受益面积达2019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8.2%,覆盖了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华龙区、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46个乡镇1313个自然村,受益总人口达196万人。

建设濮清南干渠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还提高了我市的水利基础设施水平。这些水利项目的兴建,有力改变了我市以往水利工程输水能力差、建筑物功能衰减的不良状况,有效改善了我市农业灌溉条件,彻底解决清丰县和南乐县的用水困难问题,为我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水利支撑。

建设濮清南干渠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还为我市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由于长期以来超量开采地下水,我市的水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濮清南干渠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可持续不断地渗漏补给地下水,对逐渐恢复地下水平衡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从蓝图到现实,我市正依托滚滚而来的黄河水,迎来水利事业发展的崭新时代。 (记者 王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