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一个辽西小山村的振兴梦想

2019-09-02 18:26:25来源:新华网

一个辽西小山村的振兴梦想

新华社沈阳9月2日电 题:一个辽西小山村的振兴梦想

新华社记者孙仁斌、丁非白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曾是对辽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的描绘。在地处辽西的朝阳市建平县小平房村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红瓦白墙的小楼整齐林立、鲜花盛放的街道干净清洁,地里稻浪翻滚,山上瓜果飘香……诉说着这个小山村的振兴梦想。

定力:产业发展让村民“掉进福窝窝里”

一排排路灯点亮了小平房村的夜色。村民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来到街心广场,跳起广场舞,扭起大秧歌。在这里纳凉的村民陈合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我家里10多亩地,都被村里流转过去了,一亩地年租金1000元,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额外给养老金600元,70岁以上给800元。”68岁的陈合说,他的儿子儿媳也不必外出打工,除了地租,到村里的合作社、食品加工厂上班,年收入接近6万元。

记者在村口的地头看到了正在查看萝卜长势的35岁的村民李红蕾,他是村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这500亩萝卜是给韩国种的,已经签了订单,收购保底价1.2元一斤,他们收回去做泡菜用。”李红蕾说,农田一年种两季,春天种小麦,麦收后种萝卜。“全村5300多亩土地,流转后统一种植,农民可以来上工,村集体也增收。”

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学余说,小平房村发展的“第一桶金”是矿山,上世纪90年代初,小平房村坚持把村里的四座铁矿留在了集体手中。从那时起,村里陆续建立的工厂、合作社都归集体所有,土地流转后,种植经营所得,大部分都回馈给村民。

活力:小村庄也要“产业升级”

走进村里的酒厂,一瓶瓶以南国梨为原料制成的白酒从流水线上列队“走”下。离酒厂不远,是村里建设的鲜榨果汁生产线,工人们正在检修设备,为即将收获的南国梨深加工做准备。

大学毕业后回村当“村官”的村党委副书记王志祥介绍,从2013年开始,村里就请沈阳农业大学设计了果汁、果酒生产线。“每年3000多亩的南国梨,收获后卖掉一部分,剩下的加工成果汁和白酒,避免了水果集中上市被果贩压价或滞销,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近年来,村里一直在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根。”钱学余说,近年来,村里关停大部分矿山、石灰厂、铸铁厂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矿山生态修复。“我们通过土地平整又整理出2000多亩耕地,现已全部种植了果树和景观树。”村里还开发建设了天秀山森林公园,带动村民发展旅游业,走一二三产融合的多元发展道路。

动力:建起“智囊团”,用好“发动机”

62岁的村原党委副书记林国清闲暇时总喜欢到村委会转转,作为在村里工作了37年的老党员,他对村子充满感情。他总爱琢磨村里的工作,给村干部们提提建议。

“村里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钱学余说,村里的119名党员和村干部是村子发展的“智囊团”,村民们则是村庄发展的“发动机”。

每年春节前,党员干部要对全村881户、3100多名村民进行走访,听取群众对村里工作的意见建议,以此作为对村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改进来年村里的工作。

“一方面村民给村干部打分,另一方面,我们发动村民订立村规民约,集体给村民打分,把这个分数作为年底福利分红的依据。”钱学余说。

在村里采访时记者看到,垃圾分类、污水集中处理、村容村貌规划做得井井有条,电子大屏幕上,随处可见滚动播放的村规民约条文。

经过多年来持续发展,目前,小平房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2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万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