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个市级部门集中“晒”2018年决算,政府购买服务决算首次公开
市级公务接待费较预算降62%
政府过“紧日子”并不是一句口号。北京200个市级部门“晒”2018年决算,“三公”经费相比预算下降超3成,其中,公务接待费比预算下降62%。另外,为了增强公开内容的易读易懂性,今年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体情况进行单独说明,反映了部门财政拨款收支的决算规模、两年决算变动情况和主要变动因素,让公众能够更加直观掌握部门财政拨款的整体情况。
新京报讯 昨日,北京市200个市级部门集中在“首都之窗”网站公开2018年决算,除涉密部门外实现了市级部门决算的全公开。政府购买服务决算首次公开,成为今年的最大亮点。
记者注意到,今年市级部门决算报表数量由去年的10张增加至11张,新增一张为“政府购买服务表”。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韩杰介绍,这是北京市级部门首次对社会公开政府购买服务决算情况,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各部门利用市场机制,向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购买公共服务事项的经费情况。
今年公开决算的部门数量相比去年减少1家,主要是受机构改革影响。但从公开的实际范围和力度上看,今年继续保持了除涉密部门外的“全覆盖”。北京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近些年来决算信息公开的力度和范围不断扩大,除涉密部门外,北京市早已实现决算公开覆盖全部市级部门,“数量的变化仅是受机构改革影响。”
财政支出方向上,“高精尖”产业的投入持续加大。根据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开决算信息,2018年财政拨款收支总计339.6亿元,增长65.84%。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高精尖”产业的支持等预算。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公开的决算信息显示,科学技术支出占本年财政拨款支出超过53%。其中,“其他科学技术支出”22.4532亿元,比年初预算增长57.71%,主要由于落实全市“高精尖”产业政策,2018年新增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多园高精尖产业培育项目资金支出。
此外,备受关注的“三公”经费在2018年继续保持“只减不增”趋势。2018年度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5.23亿元,比预算减少2.86亿元,下降35.3%。与2017年决算相比,减少1.4亿元,下降21.2%。
■ 亮点
决算报表新增“政府购买服务”
在今年市级部门决算公开中,首次公开政府购买服务情况成最大亮点。
变化
新增对“政府购买服务”名词解释
从公开情况看,今年市级部门公开的决算报表数量由去年的10张增至11张,在继续公开各部门的收支执行、“三公”经费支出、政府采购等决算情况的基础上,今年新增的一张报表为“政府购买服务”报表。据了解,这是北京市级部门首次在决算公开中对社会公开政府购买服务情况。
此外,今年还对“财政拨款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单独说明,并新增“政府采购”和“政府购买服务”两个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解释,更加清晰解释公开内容,易读易懂。在表述方面,部门基本情况部分增加了部门的人员构成情况,同时明确部门下属单位构成和内设机构数量情况,表述更加细致,使公众更容易理解部门的职责定位。
解读
公开预决算可实现有效监督
北京市自2015年起已将政府购买服务预算信息进行公开。在此基础上,此次又首次公开了政府购买服务决算信息。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韩杰表示,这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加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预决算有机衔接。
更重要的是,各级行政机关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信息公开能够使得社会公众更加有效地监督各部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督促各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和方式,不断提升财政资金效益和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随着近些年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成为一种必然要求,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已经成为重要手段。韩杰表示,政府购买服务创新了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财政支出方式,更好满足了人民公共服务需求。
政策
“能买”“不能买”有政策支持
北京市日前印发了《北京市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各部门“按照部门预决算公开统一要求,及时公布政府购买服务预决算信息”。
从具体内容来看,《办法》首先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过去“参照公务员办法管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不再是购买主体。其次,《办法》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能买”与“不能买”,强调“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是有预算安排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完善负面清单,明确了8类不应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并做了全面禁止性规定。
■ 关注
“三公”经费相比预算减少2.86亿元
“三公”经费在2018年继续保持“只减不增”趋势。2018年度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5.23亿元,比预算减少2.86亿元,下降35.3%。与2017年决算相比,减少1.4亿元,下降21.2%。
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05亿元,比预算下降31.2%;公务接待费0.14亿元,比预算下降6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4.04亿元,比预算下降34.8%。
从各部门情况来看,北京市发改委2018年“三公”经费275.51万元,比年初预算减少54.46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98.99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7.29万元。这主要是由于预算执行过程中按照市政府重点任务要求,追加安排了2018年营商环境调研专项工作经费10万元。
2018年公务接待费1.83万元,比年初预算数14.16万元减少12.33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74.69万元,比2018年年初预算数124.11万元减少49.42万元。
■ 声音
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韩杰:
“三公”经费持续压减 从严从紧编制预算
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杰表示,近年来,北京市严格贯彻厉行勤俭节约的一系列政策要求,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从严从紧编制“三公”经费预算,加强对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相关支出事项必要性、合理性的审核,年度执行中“三公”经费原则上不予追加,“三公”经费持续压减。
政府过“紧日子”并不是一句口号。此前,北京市宣布在年初已压减5%基本支出的基础上,确保2019年压减一般性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0%、“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严控会议、培训、差旅、劳务以及办公用品购置、水电费等日常开支。从压减5%到压减10%,压减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委托业务费、房屋建筑物购建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
此外,将通过加大对结余资金的收回力度,拓宽可统筹财力来源等“开源”类措施,弥补减收。同时,通过加强全成本预算绩效控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等“制度”类措施,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将有限资金更好用在刀刃上。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