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北京8月19日讯(记者 刘璐)“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夜间生活,怎么叫一座城市。”进入8月份,北京的夜晚似乎清凉了不少,坐在世贸天阶露天广场上,凤羽桃源餐饮公司的南方投资人觉得,“7、8点大街上没一个人,没有可以休闲、聊天、吃东西的场所,这个城市是没有活力的。”
7月中旬世贸天阶应政策要求推出“深夜食堂”消费夜场,除了朝阳区,北京其他区的“夜经济”规划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政策推进的同时,夜间成本增加、城市人群压力、夜间交通触达等问题也成为夜色中人群的关注点。
政策落地人流增多 “夜经济”成本增加需政策补助
“人比之前多了很多,之前商店都没有人,现在商店都进去人了。”家住前门附近的张阿姨,每晚都会和老伴儿到大栅栏北京坊商业街溜达,北京“夜经济”政策推行以来,“除了多出来的人流,摆摊儿的人也变多了。”
在大栅栏北京坊商业街区做清洁工作的李德生,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夜经济”政策推行之后,商业街上店铺的营业时间普遍延长,“原来是10点关门,现在有的店关门时间延长到12点半,最晚的开到午夜2点。”
“夜经济”政策的推行虽然为商圈带来了可观人流,但另一方面也让受雇于私人保洁公司的李德生,明显感到工作量的增多,“人多了活就多了,但工资没涨。原来两人干的活,现在一人干两人的活。”工作量增加让即将60岁的李德生难免吃力,活多了工资却没涨也让李德生有些不满。
据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有将近700多万的外来常驻人口,李德生是他们中的一员,即使每月4千元左右的收入,也不敢有过多花销,北京夜色下李德生面对的除了工作压力,还有生活压力。
同样在北京坊开店的吴昊,3年前从意大利留学归国后,开始创业,主做意大利冰激凌。
“夜经济”政策出台后,随着客流量的增多,吴昊把闭店时间延长到了凌晨1点。“以前在这段时间客流量比较少,有了政策以后,客流量变多了,生意比原来好了不少。”但由于开店时间的延长,吴昊也面临人工、水电成本增加的问题。
夜色经济下的繁荣往往伴随劳力的付出、水电费用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服务业处处长、研究员陈丽芬建议,“虽然营业时间的延长带来了成本上升的压力,但有条件的地方可制定促进夜经济发展的鼓励措施,在夜间水电等成本上给予优惠和相应的补贴。商家也要调整经营策略,推出适合夜间消费的业态,加大夜间引流力度,冲抵增加的运营成本。”
“夜经济”政策推进遇“城市压力”引担忧
在北京工作刚刚半年的李元是一名标准的码农,“家住北五环,上班有点,下班没点。”频繁的加班和996工作制让李元余下的时间除了应付吃饭睡觉,似乎再无其他。李元告诉记者,如果下班已经10点了,到家至少得1个小时,约朋友逛逛恐怕没时间也没精力。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成为一线城市人群的生存标配。有人担忧“夜经济”政策推行后,虽然为城市人群提供了更丰富的出行场景,但也面临着城市群体生存焦虑和工作压力等现实情况的制约。
“和南方相比,北京的生活节奏还是比较快,现在除了周末,大家坐的会久一点。周一到周四,因为要上班,聊天的人不会太晚。”北京某商圈“夜经济”项目负责人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因为消费夜场营业时间周期比较短,7月中旬开始,到现在也就1个月的时间,加上中间下大雨、桑拿天,把这些因素剔除出去,把时间周期再拉长,可能会得到一个更可观的结果。”政策下达后,各商圈被要求推进不免显的仓促,“我们也是第一次搞,明年的话应该会更有经验。”
城市生存压力大影响夜间消费?做餐饮生意的吴昊并不这样觉得,“以前大家都认为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下班后没有精力出去逛,但施行这个政策以后,这种担心明显是多余的,年轻人还是很向往这样的环境。”
“白天节奏快、高压力的工作,夜消费正好可以舒缓身心、释放压力。”陈丽芬认为,“之前的夜消费更多的是商务活动和社交,价格偏贵、场所也较少,未来夜消费将会成为老百姓生活的重要部分,要把夜间消费培养成一种习惯,形成全时消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谈到,现在的“夜经济”更是一种多业态融合的复合型经济,是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线上不打烊,线下更多体验型活动配合线上已成为“夜经济”的一大新特点。
“夜经济”政策推进 夜间交通仍待完善
夜经济政策推行后,夜间交通升级备受瞩目,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北京夜间交通除了在周五、周六延长了地铁1、2号线的运营时间外,还缩短了25条夜班公交发车间隔,新开了7条夜间接驳公交。
家住二号线上的刘云,周六晚上约朋友到世贸天阶见面,“这边晚上闭店会晚一些,大家能多聊一会。2号线地铁延长了运营时间,回去也不用打车。”在刘云眼里夜色中回家是个小问题,但对于住在5、6环的程菲来说,过了晚上11点回家就是个大问题,“11点以后,5号线就停了,所以周六周天晚上出来得掐着点儿,赶最后一班车。”
虽然1号线、2号线延长了周六、周日的运营时间,但其他地铁线路的运营时间并未延长,程菲认为夜晚回程公共交通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虽然有夜班公交,但线路并不能及时触达,打车虽然方便,一两回可以,但不能次次都打车,钱包不允许。”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北京“夜经济”政策推行下,受访者更关心的仍然是夜间交通的便捷性问题。“主要还是公共交通,北京虽然在提倡24小时营业,但是外环地铁和公交末班车时间还是比较早,希望交通投入力度再大一些。”
正如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所说的,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夜经济政策下,主要的消费群体仍然以年轻群体居多,夜间消费的点燃,让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在晚上走出家门。北方“夜经济”的发展始终受气候、环境影响,增加对秋冬“夜经济”的扶持也成为部分商家的诉求。
王蕴认为,“夜经济”相关政策出台,根本目的还是为“夜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一方面,通过政策释放积极信号,引导鼓励市场主体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美好夜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夜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保障。硬件保障方面,比如交通是否便捷、出行是否安全、Wi-Fi是否覆盖等;软环境保障方面,如建立相应的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夜间电费给予优惠,夜场文化演出在票价上给予一定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