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财政部在香港顺利发行30亿美元主权债券,获得大规模的基石订单,总认购规模超过130亿美元。
这个看似平淡的消息,立刻在国际金融市场引发高度关注。
美国财经媒体彭博社文章称,中国“逆势而上”,在疲软的市场环境中顺利发行美元债券,显示了中国经济对国际投资者的强大吸引力。
摩根大通分析也表示,中国方面选择这个时间节点发行美元债,也显示了市场对中国债券的需求依然旺盛。
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顺利发行30亿美元债的消息,对冲抵消了全球市场暴跌的惨淡气氛。国际投资者也为中国主权债券给出了最高的定价,“用资金投票”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第三次发行美元债券10月12日,财政部新闻办公室发布公告:
10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顺利发行30亿美元无评级主权债券。
其中,5年期15亿美元,票面利率为3.25%;10年期10亿美元,票面利率为3.50%;30年期5亿美元,票面利率为4.00%。
此次发行吸引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及货币管理当局、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数百家机构投资者踊跃参与,进一步拓展了全球投资者基础,获得大规模的基石订单,总认购规模超过130亿美元。
财政部还表示,在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背景下,此次美元主权债券成功发行,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主权外币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彰显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持续向好、长期健康发展的坚定信心。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这是中国继去年10月在香港成功发行20亿美元债券后,一年内第二次发行美元债,同时这也是中国十四年来第三次发行美元债,发行规模超过前两次。与此同时,在10月10日,财政部还在香港顺利发行50亿元人民币国债。
美元债收益率彰显中国竞争力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财政部本次发行的债券和去年发行的美元债一样,都是无评级债券,而中国在国际债券市场发债成本,和苹果公司、微软一样便宜;和同期美债相比,中国十年期美元债收益率大约高0.3个百分点,中国三十年期美元债收益率大约高0.7个百分点。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10月10日,美国财政部官网公布了美国国债最新的拍卖结果:价值230亿美元的十年期国债平均中标收益率为3.225%;价值360亿美元的3年期国债平均中标收益率为2.89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这批十年期国债拍卖的认购倍数(即认购资金和发行额度的比例)仅为2.39;三年期国债认购倍数也只有2.56;数据显示,市场资金对美国国债的认购活跃度远远不如中国主权债。
在如今强势美元的大背景下,中国主权债与美国国债的息差缩小到如此接近的地步,也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
华尔街日报表示,当前中国外汇储备雄厚,贸易顺差巨大,投资者仍然对中国信誉信心十足,而且按照历史标准,长期利率仍然相对较低,中国此时发行长期主权债券的发行时机是合适的。
“不差钱”为何也要发债2017年,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表示,在香港发行美元债券也是国际投资者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最佳窗口,更欢迎广大投资者看好中国、投资中国,这对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香港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府一贯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去年也曾表示,欢迎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美元主权债券。目前,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国债,任何人购买或交易所得的利息或利润,均可获豁免缴交利得税。特区政府会尽快研究扩大豁免利得税的范围,以涵盖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的非人民币国债,使香港成为中央政府发行主权债券的首选平台。
而在美元债发行过程中,一些国际评级机构的缺席也引起了外界关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审计专家张连起认为,“一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常常带着有色眼镜,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动力、空间等,缺少充分适当的了解和把握,对中国经济良好基本面和发展潜力存在误读。”
东北证券研报针对本次美元债发行的作用表示:
1.“打脸”穆迪标普等评级机构。本次在港试水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跨过信用评级机构而直接问价市场,因为在港发债并没有强制评级规定,所以也不属于非正常操作。此前大量中资企业海外举债不得不严重依赖于标普穆迪等评级机构的评级,本次试水可以起到纠正的作用。
2.弥补期限结构性缺口,形成一个跨久期的完整的“锚利率”定价曲线。本次发行20亿美元分别“复活”了5年期以及10年期的美元主权债市场,丰富了具有市场基础的收益率曲线,为中资后续美元债定价提供了新的更具市场基础的“锚利率”。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记者表示,从融资成本来看,在香港发债要比在内地发债成本要低。其次,这也与我们的大国地位相匹配,对香港、对金融市场保持活力以及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桥头堡,也都是有帮助的。没有评级也彰显了中国政府的一种自信。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