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被一张图刷屏了,如下图: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0月末,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1家,其他公募基金管理人14家,全市场7682只公募资产净值合计18.31万亿。其中权益类基金占比从2019年21.59%上升到30.7%,增长超过2.4万亿。
为什么是公募基金呢?
一、公募基金长期赚钱效应明显
从下图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从1998年第一家公募基金开业到2020年10月底,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16.49%,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6.87%,公募FOF年化收益率9.38%。
【图片来自:中国基金报】
二、时代的选择,趋势不可挡
40年前,大多数老百姓还没有很强烈的理财概念,金融市场上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老百姓只要不打算把钱放在床底下,唯一的理财方式就是存银行。
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这是中国重开资本市场、打破单一银行体系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开放国库券转让后,可以流通的国债变成了可以赚钱的有价证券,这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银行存款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以后,股票市场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1998年,以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正式诞生。公募基金的成立开启了代客理财的全新模式,诸如信托、私募等新的机构层出不穷。
2002年7月18日,上海爱建信托投资公司发售了首只信托产品,这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信托公司回归主业的开端。
与公募相对的是私募,“地下私募”在国内由来已久,集资诈骗问题层出不穷。直到2004年2月私募投资人赵丹阳与深国投信托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只阳光私募产品,以“投资顾问”形式开启“地下私募”阳光化的先河。
2012年6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立后,私募机构逐步步入正规化发展。股权类私募、证券类私募、其他类私募的投资范围被清晰界定,资金存管得到规范。个人通过私募产品可以相对规范地投资未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证券以及其他非标固收类产品,但私募和信托一样的100万元起投的投资门槛也使得私募更多服务高净值客户。
在信托、私募大行其道同时,银行也在积极推出产品创新,2005年,银行理财产品横空出世,被认为是银行从以产品为导向转变为以客户为导向的重要实践。
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理财业务,比银行更高的收益吸引着无数普通用户的关注。
2012-2016年是资管产品大爆发的时代,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规模迅速膨胀,但是规模增长的主因和源头都是“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一方面靠着信用吸收低成本的资金,一方面把吸收进来的资金投向一些高收益资产,也不停的把资金委托给其他资管机构,如“基金、券商、信托、保险、私募等”,也导致我国资管业务发展“直接融资间接化、投资业务融资化、私募产品公募化”等等,乱象丛生。
2018年4月,监管部门发布资管新规,目的就是“降杠杆、破刚兑、去通道”,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新老划断,也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包括这两年推出的”注册制、退市制度、对公募业绩排名靠后、对公募产品投资范围拓宽”等等举措,都是为了让投资者能接受“净值化”,能习惯“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收益”。
当然,一方面是监管的需求,一方面是投资者的需求。所以这两年结构性存款、固收 等其实都是一种折中的产物。不过,监管是下定决心了,清理非标池、打击P2P、坚持房住不炒、理财不再保本,钱往哪里去呢?公募基金品种多、体量大,最透明、很专业,肯定是普通散户理财最好的选择。
从这40年居民财产的发展和变迁来看,公募基金登上舞台是必然的选择。
三、公募基金与其他产品对比
随着居民手中的财富日益增加,居民理财的工具也越来越眼花缭乱,这里面有传统的正规军: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也有近年来走进大众视野的新兴理财机构:私募、三方理财、P2P等。产品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我们就做一个简单比较,供大家参考:
我们从起购金额、风险、流动性等多方面,对比分析,公募基金的确是普通家庭投资者理财最靠谱的投资工具,是家庭理财性价比之王。
四、公募基金应用场景广
金融产品其实是一种工具。我们购买某种金融产品的时候,核心是要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我们发现公募基金的应用场景是非常广的,比如:
总结而言,公募基金因为长期赚钱效应明显、专业透明、品种多、应用场景广,的确是家庭理财性价比之王!
本文源自巴蜀养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