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和期权的最通俗解读与地产泡沫的演变逻辑
这两天中国版CDS正式问世,市场一直热议不断,对于CDS有很多话想说,今天先捡其中一部分讲讲,我尽量解读的通俗点。关于CDS的意义,其实主要有三个方面:1、信用定价交易时代来临。2、地方国企接连破产,政府保刚兑动力下降,刚兑打破是早晚的事。3、投资者可通过CDS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目前来看是一个对冲债券违约风险的不二工具。
到目前为止对CDS最通俗的解读
CDS本质其实是一份违约保险合约。他可以保障你持有的债券在受到损失之后,风险可以由卖出CDS的金融机构承担,他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保险公司。但是CDS跟传统保单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在于他是没有具体的被保险的标的的,一般保险,你需要拥有被保险的东西,即保险标的。例如寿险,担保的是你的生命。火险,担保的是你的产业。你不可能没有汽车却去买汽车失窃险,没有房屋却去买房屋地震险。
但CDS不同。没有某公司债券,你也可以购买该公司债券的CDS,并支付保费给CDS卖出者。当该公司债券违约时,CDS卖出者必需偿付你的损失,仿佛就像你持有这些债券一样。这个特性的存在,使得市场很多机构把CDS当成了投机的工具。例如CDS可以用来做空。假如你看准某家公司的债券无法兑付本息、就要违约了,而其他人还不知道,那么你就可以大肆买进该公司债券的CDS。等到这家公司如你所料的资金周转困难时,卖给你CDS的人所偿付的金额就是你的收益,过去几年欧债危机过程中,许多人在赌希腊违约,于是购买了大量的希腊违约相关的CDS,等待希腊违约,以期获得巨额盈利。
CDS另外一个特性就是不受标的数量的约束,只要有人愿意买就可以无限量供应,所以金融机构则拼命地销售CDS,以赚取巨额的保费收入,在次贷危机中,CDS是深度参与者主要是雷曼和AIG,前者大概持有了4400亿美元的CDS,后者大概是5000亿美元的CDS。一旦相关的债券出现违约,他们就要承担保险赔偿的责任,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危机。
综上通过对期权和CDS一一解剖分析来看,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原理、逻辑以及达到的效果都一样。
要说清期权, 我们还是从保险谈起。
居民怕房子失火,于是想买火灾保险。比如花1000块钱,买20万的保险, 要是失火了, 只要不是投保人违规或有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会按照损失赔偿--不超过20万。 但是一般保险条款都规定, 超过一定金额,比如3000以上的金额保险公司赔。
这种保险推广到 金融市场, 商品市场,就叫看跌期权。比如推广到粮食市场——有人担心粮价下跌, 于是可以购买粮价下跌保险。这在中国还不行, 在美国可以。 不过这不在保险公司买, 而是在粮食期货市场买。这种保险一般不叫保险, 而叫看跌期权, 及粮价看跌期权。有粮价看跌期权, 是不是还有粮价看涨期权?有, 那是也是在粮食期货市场上买。
大家记住, 期权在本质上就两种, 一种是看跌期权,一种是看涨期权.
期权的通常用法:
1. 用于激励。
比如股权激励。
2.用于杠杆交易
比如钱少, 看好股市要涨, 买入股市指数看涨期权就能赚钱更多。
但是,期权可能短时间跌倒0, 只能那少量资金购买, 不能倾囊而入。
3. 用于对冲风险。
比如: 买进看好的股票, 同时买进指数看跌期权或涡轮, 这样股市下跌的时候就能大大减少亏损。
次贷危机也和变相看空期权有关
美国货币泛滥,房地产贷款公司贷款出去困难,于是鼓励穷人买房,按揭首付一降再降。为了让更多人承担风险,房地产贷款公司于是把按揭贷款的债权转换为债券CDO(注:债务抵押债券)出售。
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银行业其实已经开始在做一些初级证券化的事情,也就是相互之间买卖各自银行的贷款余额,当时的买卖的主要还是房地产按揭贷款,这已经算是市场最优质的基础资产了。按揭贷款虽然是优质资产,但是期限太长,导致的结果就是一笔贷款放出去以后,就只能等着回收了,即使看到了很多更好的项目,但是没钱去做,就很可惜,于是个别银行考虑卖出去一些贷款,回收一些现金,这就是所有证券化的基础。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卖买这些贷款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银行的按揭贷款非常的多,每笔都很零散,一笔一笔卖,效率太低,所以银行就想到了干脆把所有大小不一,条件不一致,期限不同,甚至信誉差别也有区别的贷款,全部打包,然后做成标准化,拆分成等份的份额对外出售。这个概念大家应该还好理解吧。好处就是标准化了,标准化了以后不需要找一个人来买,可以卖给不同的机构,效率大面积的提升。
这个贷款业务的实质就是把手头上的资产卖给下家,所有的风险和收益都卖给了下家,下家应该有机构,也有个人,反正就是卖给有钱人。人家为什么要买,前面说了,无非是感觉安全,期限还行,利息不错,份额化以后,资金额度也过得去。没多久,联邦国民住房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房利美)也开始发行标准化的MBS债券,对!没错,就是那家次贷危机里,政府出手援助的那家公司。
MBS的意思大家应该明白了,说白了就是把按揭的零散债权,打包成标准化的债券,然后卖掉的行为。好处就是银行可以把庞大的长期资产,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拿掉,还能赚到一定的利差,为什么会有利差,这个批零之间有价差不是很正常的么,我一笔头的拿过来,然后分拆卖掉,自然会有价差,除非卖不掉,卖不掉就继续留着呗,也不损失。这种做法在当时被称之为金融创新,它让金融机构有了更多的资金,可以大面积的提高贷款发放效率,让更多的人可以进行按揭买房,所以看上去是大家都得到了好处。
但是金融市场有个“悖论”:我们知道经济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当经济开始复苏朝向繁荣迈进时,表现在实体经济发展良好带来大量就业和消费,这个时候市场就会形成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进而风险偏好增强,资金不满足于低回报率开始追逐风险资产带来的高回报比如股市。这个时候由于资金的大量进入金融资产价格跳跃式上涨,先前的投入如期获得了高收益,而风险还没有暴露出来。这时反馈给投资者的是是积极信号,买入、上涨、再买入、再上涨,金融投机形成自我激励循环。由于实体经济不像金融投资那样短期就能获得较高回报,因此此时市场上的钱多数开始流入金融领域,当本应该服务于实体的资金开始大量流入金融市场投机的时候。,泡沫就此产生。
此时任何金融创新都不能将资金引到实体经济(除非主动刺破泡沫、回归理性,也就是“早发现、早治疗”,但这需要政府魄力世界上都很少),只会“击鼓传花”将风险不断转移,但风险从来没有消失,反而在转移过程中还会不断积累。这就是资本市场一直在重复上演的“悖论”逻辑。我说的很通俗,大家能理解就好。
美国的很多投行家发现,好资产,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资金追逐的差不多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开始瞄向了烂资产。这就是美国600万贫困或信誉不好的穷人和新移民。这些人一般理论上是不具备发放贷款的可能性的,当然很多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却不这么看,因为在过去几年里,他们都提出一个观点是人人都有贷款的权利,称之为普惠金融,这个其实挺操蛋的,就像一个流浪汉,也想去妓院的感觉,你当然有去的权利,前提是你要付得起费,贷款也是一样,人人可有贷款的权利,但是前提你也要还得起贷款。发放给不合格的人更多的贷款,最终的结果,其实你们看到了,次贷危机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来,国内目前的P2P危机也很相似。
今天的全球经济困境都是拜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赐,而之所以会出现这轮全球金融危机,则是由于美国政府为了制造经济繁荣的表象,放纵金融杠杆无度扩张,导致房价失控。
房价崩盘,上千万美国人失业或流离失所,由于金融市场的高传导性和全球化的深入,导致危机扩散到全世界,就像《釜山行》里的丧尸一样,不断向外界传染,直到今天……
当然跟他们危机正相关的可能就是一部分人提前看到了美国次贷危机可能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利用CDS的具备投机功能而大赚特赚了一笔,最近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大空头》讲述的就是通过做空在次贷危机中巨额盈利的过程,里面主要的做空工具就是CDS,他们都是有原型人物的,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产生了几个巨牛逼的人,保尔森和史蒂夫·艾斯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2006年,保尔森通过做空次级债券市场大赚37亿美元,一举超越投资大师、量子基金创始人乔治·索罗斯,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而他管理的另一只规模较小的基金2007年的回报率近590%,被认为是历史上年回报率最高的对冲基金。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少数,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却泥足深陷。
关于金融,再多说两句
我总感觉,所有的金融危机回到最后更像是一场赌博游戏,大家都玩的很high的时候,市场就会来一场清零游戏,告诉你们今天游戏结束了,大家开始重新玩,他本质上就是一次洗牌,只是这个过程中有人赚大钱,有人亏大钱。
市场里绝大部分都认为某个可能不会发生的时候,都会让他们倾向于不去考虑这个结果,然后反倒会放大这方面的风险,当数量足够多的时候,不可能的事情,就被人为变得最有可能发生了,而且很容易发生。这个就是为什么从概率上来说,为什么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事情,总是让你遇到的原因,恰恰就是,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发生,最终逼迫人的行为都逼迫向相反方向运行,最终加剧不可能的发生。
说到底,房价之所以还在涨是因为政府不得不让它涨,否则经济增长就缺乏动力。在我们的改革红利还没有真正激发出来之前,只能用房地产市场来托住中国经济不要高空坠落。
以上仅是我个人观点。
另外,想看《中国楼市已经进入下半场》上、下两篇及《未来中国经济最大威胁:人口红利》等干货文章,关注公号:美源星现货投资,那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