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势评级:国债:震荡
报告日期:2022年4月5日
★经济增长存在隐忧,政策放松整体谨慎
一季度经济增速或不及预期,结构上存在隐忧。根据历史经验,一季度增速往往要超过全年增长目标,但由于疫情等多重影响,经济增速或不及预期。从结构上看,当前经济层面遇到的核心问题是地产相关数据偏弱;疫情延续,消费和开工承压是当前经济面临的重大暂时性问题。信用层面,居民部门出现了类似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现象,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同样偏弱。
为了稳信用、稳增长,财政政策发力成为市场共识,也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要发力点。货币政策和地产政策均存在一定约束,放松偏谨慎。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当前的政策效力略显不足。
★地产政策延续发力,降准降息或可期
一季度增速不及预期,二季度稳增长的压力就将进一步加大。当务之急是控制疫情,但动态清零政策会在短期造成经济的停滞。地产政策可能成为稳增长的核心政策,预计将有更多地区放松地产的监管,放开限购、限售的城市将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也将加码。货币政策方面,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是实现宽信用的前提,降准可能性较大;而降息能够刺激社会需求,助推经济增长,因而存在可能性。财政政策进一步的想象空间较小,城投监管难放松。随着政策加码,经济环比增速将改善。
★外资流出影响较小,资金面整体均衡
中美利差并非影响外资持仓的唯一因素,外资也并非中国债市的主要交易者,外界因素对债市影响较小。金稳会后股市企稳,“股债双杀”出现概率小。央行态度明确,资金面将整体均衡。
★投资建议:
预计二季度10年期国债先涨后跌,整体在2.7%-2.95%之间震荡。
★风险提示:
疫情发展超预期;降准降息预期落空;地产政策不及预期。
报告全文
1 2022Q1国债行情复盘
一季度国内基本面、信用周期和宏观政策是债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期债先涨后跌。1月债市主要交易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逻辑,十年期主力合约从年初的100.7元上涨至24日的101.51元。年初市场存在降息预期,这一预期在17日兑现;而18日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刘国强副行长做出了“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等偏积极的表述,债市乐观情绪持续至年前。2月-3月初,债市主要交易信用扩张和地产发力的逻辑,十年期主力合约价格震荡下跌至3月10日的99.69元。2月信贷数据和中采制造业PMI超市场预期,而多个城市加大了从需求侧放松地产监管政策的力度,政策和数据相互印证,期债大跌。3月中旬-3月末,基本面结构性问题凸显,十年期主力合约价格震荡上涨至3月30日的100.65元。1-2月经济数据虽超预期,但地产、开工等多项高频数据均偏弱,叠加2月信贷数据明显不及预期,市场对于降准降息仍有期待,期债震荡偏强。
美债收益率、机构行为和资金面对债市影响偏次要。海外通胀压力持续攀升,美联储开始加息,美债收益率持续上行对中国国债有一定偏空影响,在春节后首个交易日等部分时间表现较为明显。2月-3月初,中国股债双杀,“固收 ”产品大量赎回,加剧了期债的下跌压力。资金面整体均衡,但在月末等时间点的季节性收紧对债市也有偏空影响。
2 经济增长存在隐忧,政策放松整体谨慎
2.1、一季度经济增速或偏低,结构上亦存在隐忧
一季度GDP实际增速或不及预期。今年的目标增速为5.5%左右,处于市场预期范围的上限。追溯历史可以发现:1)全年实际增速一般高于目标增速,仅有2014年例外,目标增速为7.5%左右,实际增速为7.4%;2)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年目标增速(或下限)。以史为鉴,今年的实际增速起码要在5.4%之上,相对应的三年平均增速应在5.24%之上,而一季度GDP实际同比和三年平均增速分别要高于5.4%和5.24%才能算符合预期。若不考虑3月疫情,仅用1-2月的经济数据线性外推,一季度GDP名义增速大约为9.3%,剔除大约4%的通胀水平(用2月的PPI和CPI同比估算),一季度GDP的实际增速偏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设今年一季度的三年平均增速与去年四季度的两年平均同比持平,均为5.2%,那么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依然偏低。
从结构上看,当前经济层面遇到的核心问题是地产相关数据偏弱。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为3.7%,较前值下降2.0个百分点。销售面积与竣工面积同比表现也偏弱,分别较前值下降6.6和10.7个百分点。若从高频数据来进行观察,则地产偏弱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克而瑞数据显示,3月百强房企销售操盘金额同比降低52.7%,跌幅较上月扩大5.5个百分点。3月30大中城市成品房销售面积也仅约为2021年的一半。
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虽已经边际放松,但房企资金压力改善偏慢,房企信用风险依旧存在,房价单边上涨预期被改变,居民购房意愿较低,叠加疫情的冲击,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整体偏低。地产是我国的支柱行业,上下产业链长、对GDP影响大,地产投资的下行难以用基建完全对冲。
疫情延续,消费和开工承压是当前经济面临的重大暂时性问题。由于BA.2毒株传播性和隐匿性较强,本土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维持高位、无症状感染者持续攀升,截至4月2日已突破万例。从感染者数量来看,本轮疫情烈度仅次于2020年初。疫情一方面会冲击国内的消费等需求。在“动态清零”政策要求下,上海、吉林等城市采取了限制出行等防疫措施,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受冲击明显,3月统计局服务业PMI指数大幅下滑3.8个百分点至46.7%;另一方面,核心城市的区域封锁也将导致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供给受到影响,中采PMI生产指标亦出现了明显下降。
另外,出口也将面临一定挑战。短期来看,本轮疫情主要冲击上海、深圳和青岛等港口城市,海运或将受到一定阻滞,3月PMI中的新出口订单分项回落1.8个百分点至47.2%。从长期来看,供给侧:海外主要经济体均已放开疫情管控,未来海外企业产能有望逐渐修复;需求侧,海外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收紧,经济增速或边际下降。整体而言,出口将逐渐承压。
信用层面,最主要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居民部门。居民部门出现了类似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现象。国内基本面本就偏弱,居民收入增速持续承压,而疫情的反复进一步恶化了居民的收入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不但不愿意增加负债,反而通过加速还债的方式来降低不确定环境中的风险,储蓄意愿也大幅上升。
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同样偏弱,但短期融资需求尚在。经济增速偏低、结构性问题凸显,具有顺周期投资投资特点的制造业企业扩张动能或受限,叠加美联储加息和俄乌地缘政治冲突等外界不确定性影响,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并不强,即使有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的对冲,1、2月的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依旧偏弱。但是,近期商业银行用短贷和票据冲量的行为较为明显,这说明在当前的政策刺激下,企业短期的融资需求尚可。
2.2、财政政策靠前发力,货币、地产略显谨慎
当前政策边际宽松,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是非常确定的。一方面,财政支出将维持较高水平。其一,由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叠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财政支出规模将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去年的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为24.6万亿,这意味着本年公共财政支出增速将达到8%左右,远高于去年和前年的水平。其二,专项债总量不减,错位发行增加今年投资规模。今年3.65万亿的专项债限额要在9月之前发行完毕,这意味着专项债资金基本都能转化为今年的实物工作量;另外,去年四季度的1.2万亿专项债发行规模也将形成今年的投资。财政支出增加后,基建投资有较为明显的提振,1-2月基建同比为8.1%,前值1.8%,建筑业PMI也持续处于高位。
另一方面,减税、退税和降费规模将扩大。财政部长刘昆表示,“在去年新增1.1万亿元基础上,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预计退税减税2.5万亿,留底退税达1.5万亿元”。
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确实能够提振基建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但是财政政策的放松比较克制,赤字率保持在2.8%的水平,中央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同样持只降不增的态度。这意味着政府虽有增加投资的动机,但并不愿意大幅加杠杆。
2月、3月,货币政策整体略显谨慎。1月降息之后,货币政策虽保持宽松,但并未再见到降息等信号意义较强的动作。一者,1-2月的经济数据同比超市场预期,降息的必要性降低;二者,海外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收紧,3月美联储已经开始加息,中美利差持续收窄,我国央行降息存在着外部制约。
地产监管政策的放松呈现出“挤牙膏”式特征。自去年四季度地产政策底出现之后,地产监管的放松由供给侧缓解房企压力扩大到刺激居民购房需求。目前各城市正在“因城施策”的框架下,逐步增加地产监管的放松程度,降首付比例、降房贷利率和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是各地最常用到的政策。但是地产调控放松的节奏似乎偏慢,这表现为地产相关数据的恶化。
整体而言,为了稳信用、稳增长,中央打出了一套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和地产政策为辅的“组合拳”,但是各项政策均存在着制约,放松偏谨慎,似乎不足以对冲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
3 地产政策延续发力,降准降息或可期
二季度宏观、产业政策有必要进一步加码。如前所述,一季度经济数据或不及预期,而为了全年5.5%的增长目标,二季度稳增长的压力就将进一步加大,这意味着各项政策均将做出应对。
控制疫情是当务之急。与疫情共存既缺乏科学依据,又缺乏实现的手段;而历史经验显示,动态清零政策整体利大于弊,疫情得到控制后,生产经营活动能够自然修复,居民、企业的预期也将好转。中央对此亦有决断:4月3日孙春兰副总理表示,“要减持动态清零政策不犹豫不动摇”。
稳增长首先需要稳地产。动态清零政策会在短期造成经济的停滞,增加稳增长压力,而若要在短期内达成稳信用、稳增长的目标,作为支柱行业的房地产绝不能持续低迷,因此地产监管宽松加码是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中央对于地产的定调已经越来越积极,郭树清主席表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而财政部也表示,今年不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上述表态均意味着,在“房住不炒”的底线约束下,地产政策加码是可行的。一方面,房地产监管政策还将进一步放松。在“因地施策”的框架下,预计将有更多地区放松地产的监管,限购、限售等政策也将被更多城市采用;另一方面,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同时符合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政策也将进一步加码。在市场预期得到扭转之后,居民加杠杆的意愿也将增强。
宽货币的目的是稳信用,降准、降息可期。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是实现宽信用的前提,因此增加MLF投放规模、降准和增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存在必要。和MLF相比,降准提供的资金价格更低;而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比,降准对冲资金缺口的生效时间更短。二季度,随着信贷投放规模逐渐增加,降准的必要性也在逐渐提升。另外,降息同样可以期待。其一,降息能够起到刺激社会需求,助推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二,降息之后,居民、企业的利息负担将会降低,有助于对冲类似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现象;其三,降息的信号意义比较强,能够提振市场的信心。暂时来看,外部环境对于我国央行降息的约束相对有限。中央层面多次提出,货币政策要“以我为主”。当前人民币汇率保持了一定韧性,货币政策存在“以我为主”的空间。而未来随着美联储加息次数不断增加,外需逐渐下降,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留给中国货币政策的空间就会更小,因此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有可能发挥“前瞻性”。
财政政策进一步的想象空间不大,城投平台监管放松的空间较小。收入、支出和显性债务,《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安排。隐性债务方面,如前所述,政府并未增加国债和显性的地方债规模,而隐性债务成本和风险都更高,中央更倾向于降低隐性债务规模,各地也在进行隐性债务的清零。事实上,自2014年的43号文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防化政策便逐渐推出,至去年的15号文为止,城投平台隐性债务的防化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因此城投监管松动的可能性极小。
综合而言,未来的或将出台一套地产政策为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辅的组合,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将成为加杠杆的主力。在政策的刺激下,经济环比增速有望改善。
4 外资流出影响较小,资金面整体均衡
中美利差收窄、外资持仓减少对于国债的影响较为次要。近期中美利差持续收窄,截至4月1日,中美10Y国债利差已经收窄至40BP,外资对国债的持仓也开始减少。向前看,美国通胀高企,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7次,缩表也即将到来,美债收益率将保持高位甚至进一步上行,中美10Y国债利差将进一步收窄。但中美利差的收窄对债市的影响或较小。其一,中美利差并非影响外资持仓的唯一因素。事实上,由于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力度增加,外资对中国国债的持仓是不断增加的,即使18年中美利差倒挂,外资也未出现持续减仓的现象;其二,外资也并非影响债市的核心因素。外资并非是最主要的国债市场参与者,其国债持仓仅占国债市场存量的11%。外资持仓变动与国债收益率变化的相关性也比较一般。
股债双杀、“泥沙俱下”的情况或将缓解。一季度股市大幅下跌,理财产品赎回压力增加,最终形成负反馈,部分债基也被抛售。而在金稳会召开后,股市的信心得到提振;另外 A股目前已经超跌, 股指的估值也回到低位,近期股指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资金面整体均衡。虽然二季度是地方债发行的季节性高峰期,资金缺口可能存在,但央行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意图非常明确,大概率会使用降准、MLF和OMO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冲资金缺口,资金面对于债市的影响将降低。
5 债市先涨后跌,波动幅度或将加大
从基本面以及政策的节奏上来看,疫情严重冲击3月经济,4月的各项经济指标也将受到影响,偏弱的基本面会催生市场的降息、降准预期,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可能是债市最先交易的逻辑。稳经济主要靠稳地产实现,地产政策将逐步宽松,并带动信用数据边际改善,但这一过程或存在时滞,稳地产、稳信用的逻辑将滞后于货币政策宽松的逻辑。因此预计二季度债市将呈现先涨后跌的走势。
另外,由于降息、地产宽松等政策均有较强的信号意义,各项经济数据的影响因素也将由疫情冲击切换到政策刺激,市场预期或剧烈变动,债市波动将加大。
从政策的影响来看,地产政策宽松对于债市的影响最大,降息次之,降准和财政发力对于债市影响较小。从一季度的盘面走势来看,债市对于地产政策的超预期放松和信用数据超预期均比较敏感。从LPR互换利率中可见,市场已经存在降息预期,而降息之后债市也会面临缺乏利好的窘境,因此即使政策利率下调,债市也难有大幅上涨。当前形势下,降准的宽松意义比较有限,且市场已经有一定预期,结合去年12月降准之后债市的走势来看,降准对于债市的影响有限。同理,财政政策发力已成为市场共识,其对于债市的影响偏小。综合来看,预计二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在2.7%-2.95%之间波动。
6 风险提示
疫情发展超预期;降准降息预期落空;地产政策松绑程度不及预期。
本文源自东证衍生品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