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市场震荡不止,不断有基金走向清盘,今年以来进入清算程序的基金已超过100只,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过半。宣告清盘的基金既有成立时间不久的次新产品,也有成立数年的老产品,规模小是它们“黯然离场”的主因。
不过,与去年相比,今年清盘基金数量明显减少。业内表示,今年新发基金数量与规模明显回落,因此清盘基金也有所减少。
逾百只基金清盘
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波动加大,基金清盘持续上演。统计显示,7月的前半个月已有6只基金启动清算程序,而今年以来进入清算流程的基金数量达到了101只。
从类型来看,年内清盘的基金中债券基金最多,有55只,占比超过一半;17只是股票型基金,还有36只混合型基金。从清盘原因来看,超六成基金是触发了合同终止条款,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是多数基金触发清盘机制的原因。
清盘的债基较多,华南一位公募产品部人士认为,债券基金收益相较于权益产品不突出,对投资者的粘性较小,投资者很容易选择更好的替代品,因此比较容易遭遇赎回,致规模缩水。另外,债券基金的同质化更严重,头部效应突出,处在尾端的基金保持5000万以上的规模不易。”
另一位公募人士分析道,“债券基金持有人多为机构,机构资金的一个特征就是大进大出。这类基金运行一段时间后若未达到客户预期理想收益,便会遭到大额赎回。而且与股票基金相比,债券基金数量要多一些。数量多意味着基数更大,也给更多数量的清盘创造了条件。”
今年以来市场持续波动,勉强成立的权益新基金业绩不佳,不少产品很短时间内便触及清盘线。7月14日,一只混合基金公告已连续十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1亿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总体来看,次新基金清盘的主要原因是“生不逢时”,市场震荡时踩线成立,运作过程中市场并未显著起色,叠加主要投资的板块或领域表现欠佳,继而触发清盘机制。还有一些盲目发行、定位不明确的基金产品,因为特色不突出、业绩没跑出来而失去资金支持,触发清盘机制。
数据显示,21只于去年成立的新基金在今年清盘,而去年恰恰是新基金发行的巅峰期。至于老产品清盘,更多是由于基金中长期业绩欠佳,运作不善,导致资金逐渐流失。
“迷你基”数量居高不下
在上百只基金于年内进入清算程序、多只基金拉响清盘警报的同时,市场上的“迷你基金”数量居高不下,由此引发的清盘危机或将持续上演。
迷你基金产品数量居高不下,并非一朝一夕的积累。数据显示,2014年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数量首次破百。此后“迷你基金”数量不断增加,到了2018年,已占到全市场所有基金总数的15%。次年,随着市场行情好转,“迷你基金”数量明显缩减,同时,新发基金数快速攀升,行业迎来发展大年。
伴随着新发基金的快速扩容,“迷你基”数量再度走高。今年6月底,公募基金总数量突破1万只大关。基金数量创历史新高,但单只基金规模分化明显,有上千只产品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基金总数量的10%;规模不足1000万元的基金有近200只,占比2%。
上述华南公募产品部人士表示,迷你基金数量与新发基金数量呈现一定正相关关系。“其实,公募基金整体规模的增幅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进入基金市场的资金并不会无序增加。新发基金增加后,不少投资者会‘赎旧买新’,自然会有更多老基金规模缩水。而且基金一般都有‘好发不好做’的规律,扎堆发在高点的基金在运作一段时间后效益不佳,也会面临资金抛弃的窘境。迷你基会随着发行量增多而增多,并且因此触发合同清盘的基金也会变多。
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21年基金发行规模创下历史纪录,当年清盘基金数量达到266只。而年初以来基金发行规模显著回落,清盘的基金数量与去年同期的148只相比减少超过30%。
在业内人士看来,迷你基金清算现象或将持续,但基金清盘并非“洪水猛兽”,要理性看待。
诺德基金FOF投资总监郑源认为,从历史数据来看,公募基金产品有自身的规模变化路径。不论是形成超大规模的产品,还是变成迷你基金,都是公募基金产品规模变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公募基金产品的基本规律之一。“在以万计的公募基金产品群体中,出现一定数量超大规模基金或者迷你基金都是合理的,只要其比例不显著偏离统计规律,这应该是一个健康公募基金市场所应呈现出的状态。
“通过市场化方式,对于产品的好坏优劣进行分辨,这本身也是市场效率的体现。当然,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来看,积极改善产品业绩,同时加强产品的宣传,可能是消除产品规模两级分化的重要手段。”郑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