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信建投财富管理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亏损,净值跌破1的理财产品大大增加。
根据wind不完全数据统计,截止今年3月23日,28533只理财产品中破净值2236只,占比近8%;今年以来收益为负的4731只,占比近17%。
一般来说,够买银行理财的投资者,都是风险承受能力相对比较低的,冲着“宁可收益低,千万别亏本”的心态,然而却迎来大面积亏损破净,别着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
理财为何亏损?
要理解银行理财为何亏损,就要理解银行理财获取收益的本质。
银行理财投资的底层资产包括这些类别(如下图所示),其中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债权类资产(债券和非标)和股权类资产(股票)。
债权类资产低波动、低收益,股权类资产高波动、高收益。
银行理财一般来说80%以上都由债权类资产构成,股票类资产占比很低,因此总体呈现出低波动特点。
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表现不佳,我们将从底层的两大类资产出发,分别予以说明。
一、债权类资产
债券
债券部分的收益主要由票息和资本利得组成,对于利率债和高评级信用债,票息收益稳定但不高;资本利得部分将收益于利率的超预期下行,反之则受损。
2022年初,受去年年底“稳增长”和降息的影响,债券预期快速打满并有所逆转,近期反而走出了一波小熊市。
如下图所示,以国开债指数为例,2月至今,债券部分并没有为理财贡献正收益。
数据来源:wind,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股市有风险
非标债权
非标类资产在监管导向上看,是持续被压降的部分,过去该部分的底层主要方向是房地产相关领域,具体形式表现为承兑汇票、应收账款等。
伴随着房地产发展模式的转型,非标类资产的收益率也逐渐回归常态化,有研究认为非标类资产收益率从过去的6%以上下滑到4%左右。
二、股票类资产
股票虽然在银行理财中占比不高,但股票市场的高波动特征,却在最终收益表现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但是2022年以来,股票类资产也出现了一次快速下跌,沪深300指数下跌超13%,创业板指跌幅达18%(如下图)。
数据来源:wind,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股市有风险
假设某银行理财的股债配比是1:9,那么10%的股票仓位按15%的跌幅计算,也将为整体组合提供1.5%的跌幅。同时,债券端也几乎没有起到多少正向效果,总体的亏损也就不难理解了。
投资要如何应对?
一、不必恐慌
随着资管新规实施,银行理财不再保本,而是要净值化转型。今年的亏损是一次“正常”的波动,未来这样的波动还会发生,投资者不必过于恐慌。
由于银行理财不再保本,同时“非标”资产持续压降,那么银行理财本质上就更像一款“固收 ”类型的公募基金,而后者更加透明可控,同时流动性更好,投资者可以予以多关注。
二、接受波动
投资本质上,是通过承担风险获取收益的过程,因此承受波动是获取收益的必须成本。资管新规打破了刚兑,普通投资者买的理财也不再是一个黑箱子,而是有着明晰的底层资产可以追踪。
从长期收益的角度上看:股票>债券>货币,从波动的角度上看:股票>债券>货币。股票的长期收益更高,正是因为承担了更高的短期波动。
普通投资者,未来也要学习理解并接受波动,也许这对于习惯于保本和刚兑的投资者来说还比较难,但是相比持有现金的“长期确定性缩水”来说,接受波动是我们每位投资者必须学习的一课。
三、理性投资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期限,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
对于风险极端厌恶的投资者,可能只能参与存款或保本型产品,当然这些产品的收益也很低,并且未来有望更低。
对于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二级债基(股票仓位0-20%),或者偏债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0-40%)。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的投资者,权益型基金可能更加适合,例如股票型基金(股票仓位大于80%)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大于60%)。
股票仓位越高,短期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就越高,长期的收益通常也越高。所以股票投资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静待花开,如果短期有急用钱的需求,纯债基金和二级债基可能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