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各地面临的重要任务。城市是疫后复兴和促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消费。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我市来说,建设健康城市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幸福濮阳的一个重要支点。
一、把健康理念嵌入城市发展规划
1986年,世卫组织首先明确“健康城市”概念,持续创建和改善物理与社会环境,以及拓展社区资源,使居民能够互相支持,实现全部生活目标和发挥个人最大潜力的城市。1996年,世卫组织又提出了健康城市十项特征。近期以来,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绿色发展、韧性城市等日渐成为健康城市建设的热点。因此,健康城市并不是具有单一标准的概念。世卫组织认为,健康城市是作为一个政策过程而非结果来界定的。任何城市,只要对健康改善有了承诺,并设置了相应的架构和程序来实现这一承诺都可以是健康城市。城市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健康城市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底线。我国经济步入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逻辑也从外向型增长转向内生型发展,把健康理念嵌入城市发展规划,融入城市发展、建设、治理的全过程是后疫情时代的客观要求。
二、健康城市规划编制的重点
城市发展,靠规划先行,靠项目落实。健康城市规划要把健康城市、健康县城和健康村镇统筹考虑,把健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以这次抗疫的经验得失为借鉴,开展全过程健康影响评估,超前谋划编制健康城市规划。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强化医疗服务设施的强制性地位。规划要靠具体项目来落实。项目要聚焦老龄化、少子化两大社会热点,在养老服务、疾病预防、幼儿护理、膳食营养、居民常态化体检等领域,超前安排一批公益性项目。
注重打造活力社区。一是打造具有便利设施、有经济和社会自我服务功能的活力社区。从这次抗疫实践来看,可以分为城市层面、社区层面和关键设施三个方面的防控策略。社区设施完善程度与管理水平差异带来了不同的防控效果,活力社区建设对健康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二是营建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城市环境。人群不同,对健康城市的理解与需求也各不相同。增强不同人群的非正式互动,让不同人群参与社区营造,对活力社区建设尤为重要。三是设计资源节约但更具韧性的活力社区。使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更具有可持续性。
注重打造安全城市。一是高标准设计规划,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转变“重救灾、轻减灾”的思想认识,切实树立“规划防灾”理念,提升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构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防灾减灾救灾治理体系。二是优化城市空间,从公共卫生角度考量城市空间规划。目前,我国的健康城市标准大多局限于卫生医疗的角度,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的标准较少。从公共卫生体系考量,健康城市规划是一个宏观规划,至少包括土地利用计划、开放空间、居住和邻里环境、健康交通、医疗保健环境、食品环境、生活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三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探索以社区为核心的城市安全发展规划。把社区作为城市安全的细胞,树立“大安全”理念,将生产安全、居家安全、社会治安、防火防盗防灾防病等安全领域向社区延伸。建设儿童友好型、老年友好型、域外人口友好型、健康友好型、安全防范友好型社区,筑牢城市安全细胞。
三、抓好健康城市规划的落实
一是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健康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广泛动员、全员参与至关重要。世卫组织发布的健康城市发展步骤的建议,就包括初始阶段的增强健康意识、推广发展战略、动员跨部门行动等。二是依法建设,夯实基础。健康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健康城市规划既包括长期、中期、短期规划,也包括跨地区的大尺度规划,或者社区、道路等小尺度规划,规划立法至关重要。三是统筹城乡,突出特色。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健康的理解各不相同,健康城市建设不是千篇一律。四是科学评估,选好切入点。必须根据地方特点和健康需求,确定适合的规划“切入点”。选好切入点,全面建立城市体检机制至关重要,可以借助城市“智慧大脑”平台,形成“城市体检”评估常态化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