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学过形式逻辑与哲学的人都知道“白马非马”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与秦国的边境线函谷关,当时赵国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秦国严防瘟疫传入本国,就在函谷关张贴告示:禁止赵国马匹入关。一天,公孙龙骑着白马要过函谷关。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说:“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一愣,但仍坚持说:“按照规定只要是赵国的马就不能入关,管你是白马还是黑马。”公孙龙微微一笑,道:“‘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说,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你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由此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非马。”关吏越听越迷糊,被公孙龙这套高谈阔论搞得晕晕乎乎,侃晕了!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之下只好让公孙龙骑白马过关。于是公孙龙的《白马论》名噪一时。
春秋战国时期,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主要研究的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其诡辩最大的特点就是夸大这种矛盾,并否认两者的统一性。而哲学是追求事物的真相的,面对“白马非马”论,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会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谬误。这里的“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白色的马。“马”是限定到“种群”的范围之内的,是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马。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的意思,而“是”的含义是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而“白马”的概念是属于“马”,但不等价于“马”。
现实的学校教育管理中也存在这种逻辑关系,如“学校管理”。校长对学校进行管理,即履行校长的职责,按照《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下称《专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六个方面。也就是说“规划学校发展”是管理,“营造育人文化”也是是管理;“引导课程教学”是管理。“引领教师成长”也是管理;“优化内部管理”是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也是管理。套用在“白马非马”之中,这就是“马”与一个个“白马”的关系。“学校管理”是“马”,六个方面的分别管理就是“白马”。按照学校职责分工,有一个校长是负责全面工作的,大多数校长是负责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承认了“学校管理”是“管理”,就必然承认“引领教师发展”也是“管理”,“优化内部管理”也是“管理”……不过我们也得清楚,“学校管理”与六种分类“管理”是一种“包含”关系,是“属于”而非“等价”的关系。校长职责(管理)与副校长的职责(管理)是有着密切的“包含”关系,但不“等价”的。学校现实版的“白马非马”论,主要是不承认“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发展”是“学校管理”。有时候也比较极端地、单纯地认为只有“优化内部管理”才是“学校管理”。是真正“白马非马”的翻版!
当我们弄清楚了学校管理不是笼统的“马”管理,而是众多的“白马”的管理之后,初创的学校如何在众多“白马”中选出“黑马”来创建自己的“品牌”?已经客观地摆在管理者的面前。
全面完成或实现《专业标准》中的六方面的办学职责,是每一位校长都想达到的目标,但是现实往往提供给我们的学校办学条件(要素),不是整齐划一、且都非常优质的。校园文化、师资生源、课程教学、办学设施、内部管理与外部协调,总是有着某些缺陷或不足。学校管理者要在充分分析这些“要素”的得失优劣后进行选择,围绕着“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办学目的,选择优势“白马”或“黑马”进行集中突破,站住脚跟,创出品牌,寻求全面“优质”。
学校管理好比打牌,我们应该是专业选手,而非业余选手,办学要专业化。专业化办学,首先考虑的是各办学要素及其优劣关系,根据手中的“资源”选择“牌局”(管理重点、品牌重点)和打法。
一打“优质生源牌”。分析学校的生源方向与范围和周边的学校发展状况,还有没有优质的生源?看看有没有选择名校作为靠山可能,把名校的优质生源直接引向学校等等。有没有充足的优质生源成为学校近期发展的“品牌”呢?
二打“办学条件牌”。新建学校往往选择这条创建发展之路,利用雄厚资金和政府财力、物力的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办学设施,吸引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在现代交通比较发达的时代,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校园内外绿色环境,已经成为吸引“优质生源”的常态。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活动等办学条件成为创建办学的“品牌”最主要的要素。实际上这张办学“品牌”打的是经济实力。
三打“学校管理”牌。前面说了,无论办学处于什么阶段,学校管理都不能少或懈怠,办学的直接效益是从学校管理中体现出来的。不过建校初期,一般比较专业的学校管理者是不会选择,用“学校管理”(马)或“学校内部管理”(白马)作为创建的“品牌”。因为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学校内部管理”,都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办学要素,涉及到办学的方方面面,错综复杂。如人的因素中,仅仅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策略、被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爱好背景及关系等都直接决定着“管理品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四打“课堂教学牌”。它能直接切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与学习仍然是现代学校学习的基本形式,“课堂的一切过程都是学习的过程,都是为了学习的过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虽然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度任重道远,但他直接面对的是教育教学质量,社会认可度比较高,人们认为“干的是正事”。用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课堂教学促进生源改善,用课堂教学体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用课堂教学统领学校事务,用课堂教学换取社会和家长的认可等等,是“课堂教学牌”的优势所在。
五打“课程文化牌”。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学、管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或学校集中力量加以解决,系统地研讨和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求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法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学校“特色课程文化”形成的过程。“课程是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培养人才的预想蓝图,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由此看来,“课程文化”这张牌,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六打“师资队伍牌”。办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的是教师,无论学校现阶段主打什么“品牌”,优秀的“人”是绕不过去的坎。在众多办学要素中教师是最关键的要素和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管理”抓住了教师,就意味着拥有了充足的生源和良好的办学条件。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要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的基本夙愿,也是《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校作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七打“外部关系牌”。《专业标准》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等方面,对校长“协调外部环境”的职责进行了具体的要求,可见优化外部育人环境的重要性。
一言以蔽之……这是学校建设“品牌”的大的条块,每一部分又可能分化出若干个“管理”的分支、模块,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逐步细化、逐步深入。对于每一位学校管理者来说,创建学校“品牌”,管理好学校,我们手中究竟有哪些可利用的“好牌”呢?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选择!
选择离不开上述各种“白马”或“黑马”,关键是用哪一匹或几匹“马”作为创建“品牌”的“先行官”。创建初期的学校管理者,你选择好了吗?
白马也是马,黑马也是马,关键是让他们各自发挥“马”(管理)的作用,学校管理才能形成合力,学校发展才能马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