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同志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但毛泽东却说:“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赤水河穿行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由于两岸密布红色沙岩,一年中多半时间水色赤红。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蒋介石调集了湘军、川军、滇军和嫡系中央军部队约40万兵力进逼遵义地区,对3万多中央红军形成铁桶般的重重包围,19日中央红军开始由遵义地区北上,打算从宜宾至泸州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汇合,这是遵义会议确定的战略计划。但是进入习水、土城后,立刻遭到了南下黔北的国民党川军的反攻。由于战前对川军战斗力估计不足,红军伤亡过大,没有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
一渡赤水——化被动为主动
1月29日佛晓,红军与国民党川军在土城的战斗陷入僵局,毛泽东果断决定撤出战斗摆脱被动,指挥中央红军分三路于土城西渡赤水河,寻机由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这就是一渡赤水。红军出现在川南蒋介石大为震惊,急令川军加强长江沿岸防务,并集中17个师另4个旅追缴,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叙永以西、长江以南、横江以东地区,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暂缓北渡长江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交界的扎西地区集结休整,再寻机渡江北上。
二渡赤水——避实就虚
在向云南威信县扎西镇境内转移的过程中,中央红军连续召开落实遵义会议精神的系列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但此时敌人也很快尾随而来,在扎西周围形成了新的包围圈,企图聚歼红军于扎西地区。正在这时,红军总部二局截获了国民党密电,得知在敌军的重围之中最薄弱的还是遵义地区。毛泽东抓住黔北敌军兵力空虚的战机指挥红军,于2月18日-21日从二郎滩、太平渡二渡赤水河,再战黔北。5天内连续占领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登上娄山关,面对血色晚霞,毛泽东写下了名篇—《忆秦娥·娄山关》。
三渡赤水——声东击西
中央红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从武汉飞抵重庆,亲自策划新的围攻,命令追缴军采用堡垒推进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北夹击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遵义、鸭溪地区。毛泽东则指挥红军利用桐梓、娄山关、遵义一带有利地形挡住北面来敌,主力则在遵义以西的鸭溪、枫香坝、鲁班厂一带机动作战,但随后3月15日凌晨打响的鲁班场战役打得并不顺利,毛泽东就果断决定撤出战斗。随后,在1935年3月16日-17日,率中央红军于茅台地区三渡赤水河。渡河成功后,毛泽东命令一军团派出一个团伪装主力,大张旗鼓的向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又一次摆出了北渡长江的姿态,蒋介石再次调整部署,令国民党军急进川南,封堵红军北渡长江,欲聚歼红军于古蔺地区,一时声称:“这次再不歼灭红军,何颜再立于斯世。”
四渡赤水——乘虚而进
3月24日,蒋介石亲自飞抵贵阳,亲临前线指挥。当国民党军奔向川南时,蒋介石又一次中计时,红军主力以隐蔽,神速的动作,在三渡赤水河后的第四天,3月21日晚秘密掉头,迅速回撤,在二郎滩、太平渡、九溪口四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在北进的国民党重兵集团的缝隙之间,向南疾进。为了再给蒋介石一个错觉,毛泽东派九军团伪装成主力向西南前进,路上还大摆标语,广放炊烟,吸引了敌人6个师的兵力尾随。蒋介石一直蒙在鼓里,直到3月28日、29日还电令有关部队前往黔西县一带堵截。3月31日红军南渡乌江,主力则直逼贵阳。此时国民党在贵阳的城防兵力较少,蒋介石急令滇军主力孙渡星夜兼程,兵救贵阳。当滇军被调出,毛泽东则抓住云南兵力空虚的有利时机指挥红军改变路线,以每天120里的速度,从贵阳和龙里间的湘黔公路,向云南急进,直逼昆明。
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中央红军主力进入云南境内后,前锋一直抵达距昆明仅15里处,红军沿路张贴“打到昆明,活捉龙云”等标语,把进攻昆明的声势造得淋漓尽致。当滇北各地和金沙江南岸的敌军被云南王—龙云调往昆明,滇北兵力出现空虚之机,毛泽东立刻命令挥师北进,红军因此赢得了渡过金沙江的重要战机。就在龙云部队准备死守昆明的时候,他们发现红军不见了踪影。直到这时,蒋介石才如梦初醒,试图拦截为时已晚,他的重兵已被红军远远的甩在了数百里之外。这样红军,一下子就跳出了四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蒋介石则哀叹,这是国军追缴以来的奇耻大辱!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1935年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所写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