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晚,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出讣告称,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4月21日14时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从林业专家跨行成为作家画家
舒乙193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那时老舍在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
舒乙曾回忆,父亲没有期待过子女成为作家,中学毕业后,舒乙留学苏联攻读林产化学工艺木材水解专业,回国后被分配至中国林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
中青年时期,舒乙是林业化工领域技术专家。到了不惑之年,舒乙跨行成了作家。当时,一些现代文学研究者找到舒乙,请他协助研究老舍。舒乙花了几年时间走访了100多人,掌握了切实可靠的资料,将寥寥三四行的老舍经历充实成长长一串年谱。与此同时,他选择用散文形式写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老舍的童年》,之后在《人民日报》连载,极受欢迎。1984年,舒乙调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出版第一本散文专集,其后,他的创作一直以散文、传记为主,兼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研究,出版了《我的风筝》《老舍》《现代文坛瑰宝》等专著。
60岁的舒乙拿起画笔。谈及缘起,他曾说:“当时是我爱人退休了,到老年大学学画,她是一点天分都没有,我在旁边看着着急啊,就抢过画笔,‘我来给你画’。”没有师从任何画派的舒乙后来办了十多次画展。
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呕心沥血
在舒乙一生付出的心血中,中国现代文学馆是最突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在巴金先生倡议下建立的,舒乙1984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参加筹备中国现代文学馆,1985年开馆后历任副馆长、常务副馆长。1993年以后,舒乙负责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历时7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在2000年建成,2002年对外开放,舒乙任馆长。
步入中国现代文学馆,无论是中轴对称的庭院组合,江南园林建筑的造园手法,还是十三位文学大师的雕像、巴金手印门把、彩色玻璃镶嵌壁画、作家签名瓷器等特色细节,都是舒乙一样样琢磨出来的。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博物馆就是一些资料、物品的陈列,舒乙大胆摒弃常规。他向文学大家们要著作、藏书,当作家们欣然同意后,舒乙还会“得寸进尺”,要他们的桌子、文房四宝等。文学界很多人士都说,舒乙先生奔放、率真、宽厚、好义的天性,是现代文学馆的“大广告”,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据中国现代文学馆办公室主任张明远介绍,“(舒乙)对文学馆的馆舍建设,馆藏丰富,都做出很大贡献。可以说,文学馆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舒乙先生的心血。他作为老舍先生长子,无偿捐赠出了老舍先生的不少珍贵手稿,其中包括《四世同堂》手稿,成了文学馆的镇馆之宝。”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老舍是一个永远和别人分享的人。”舒乙继承了父亲的“舍予”精神。2013年,舒乙、舒济、舒雨、舒立,将老舍、胡絜青夫妇生前珍藏的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傅抱石的《桐荫图》、林风眠的《川江图》等20幅字画精品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用近20年的时间,树立起一座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
呼吁保护老北京、城市文物及文化遗产
2000年,面对北京旧城区里成片的胡同和四合院迅速消亡的现实,舒乙与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弥松颐、李燕联合提出“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十条紧急建议”,担当起保护老北京的历史责任。
2002年至2007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致力于对城市文物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写了《京杭大运河,残缺的辉煌》《隋唐大运河,地下的辉煌》和《江南运河,水乡的辉煌》三篇考察实录,积极呼吁保护大运河。他认为,运河和长城一样是伟大的奇迹,一样了不起。
舒乙与父亲老舍
作为老舍唯一的儿子,在舒乙成长过程中,也深受家庭氛围熏陶:虽然物质条件很恶劣,但是所接触到的人的思想是活跃的。
他曾回忆,自己小时候像所有的小孩一样喜欢乱涂乱画,妈妈又在北平出逃的时候带过两三张齐白石的画,自己觉得这可能是非常好的东西,也想跟着画两笔。父亲很欣赏这种兴趣,可父亲在功课上不会给半点指导。父亲觉得,人不管怎么样一定有他自己的特长。改革开放后,他开始收集资料,为研究老舍提供了最直接的和最真实的历史资料。关于父亲之死,舒乙写过两篇比较详细的文章,《父亲最后的两天》与《死的呼唤》,后来又编了一本专门的书,叫《老舍之死》,说得更为详尽。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舒乙对父亲的尊敬、爱戴与面对父亲之死时的痛苦与悲伤。
他在《父亲最后的两天》写道,“在父亲去世的前二十多天,在人民大会堂,父亲遇见巴金先生,他郑重其事地向巴金说:‘请告诉上海的朋友们,我没有问题!’”一字一句,都能让我们再次看到一个真诚而善良、牢固而纯一的老舍先生,让我们为他舍身反抗的精神和悲壮气概感到震撼!
晚年舒乙曾写下《父子情》一文,深情回忆父亲老舍对自己的关心与教导。文中这样写道:“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舒乙婚后,老舍曾赠予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上书“勤俭持家,健康是福”,被他视为珍宝挂在床前。
先生,一路走好!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徐明业 综合中新网、北京日报客户端、上观新闻、封面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