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粮食安全 技术仍是“希望的灯塔”
联合国贸发会议关注发展中国家粮食产业的技术鸿沟
科技创新世界潮
实习记者 张佳欣
“粮食安全正处于紧要关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以下简称“联合国贸发会议”)官网报道称,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扰乱了食品生产、贸易、物流和价值链。疫情引发的封锁、旅行禁令和物理隔离措施加剧了全球粮食不安全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家庭和从事非正规经济工作的人,失去了他们维持生计的工作,尤为强烈地感受到这些限制。
虽然新冠肺炎导致收入减少、供应链混乱,但由于恶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冲突、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虫害等因素,饥饿问题或许在疫情大流行之前就已加剧。
为确保粮食安全,对农业数据的监测十分重要。虽然大规模的对地观测和农作物监测既不容易,也不便宜,但这两者都是更好的粮食安全规划所必需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官网报道,由于技术缺陷或成本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获得所需的工具。
“在危机时刻,卫星技术可以支持关键决策,帮助各国加强粮食安全。”联合国贸发会议技术和物流主管沙米卡·N·西里曼说。
发展中国家寻求加强粮食安全的技术方案
2020年7月,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处下属的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UNCSTD)主持下,17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旨在利用卫星技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3月22日,来自17国的25名与会者举行了线上会议,启动了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的新倡议。在此倡议下,这些与会者将参加为期2个月的在线课程,学习如何利用卫星技术。这将使参与国能够在作物监测方面建立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力体系,从而提高未来粮食生产系统抵御冲击的能力。
“这一伙伴关系有望起到引领作用,向参与国进行有意义的技术转移。”西里曼说,“我们的期望是,这个项目能使参与国提高作物监测方面的能力,从而在未来粮食生产系统可能遭受冲击时,增强适应能力。”
西里曼还表示:“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和创新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这项计划直接有助于利用卫星技术,实现与消除饥饿和粮食安全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方案助力发展中国家缩小技术鸿沟
联合国贸发会议官网特别提出,中国政府正在寻求通过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和联合国科学与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的新三方合作伙伴关系,来缩小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技术鸿沟。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全球农情监测云平台(CropWatch),利用卫星数据来监测作物状况,并与其他与气候有关的干旱、虫害和疾病数据整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管理农场。CropWatch是中国评估全国和全球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工具,可用于粮食市场决策、粮食进出口年度规划和救灾。
中国积极推动实施CropWatch创新合作方案,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多个发展中国家部署。在17国合作伙伴关系框架下,将会推广到更多国家,帮助各国监测农作物。该系统可利用作物监测地球观测卫星系统加强粮食安全预警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运用遥感数据,实现独立的农业信息与作物生产监测与分析,从而弥合发展中国家这方面的技术鸿沟。此外,CropWatch还能根据国家和地区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去年,东非和非洲之角出现的严重蝗灾、新冠肺炎危机导致的贸易停滞,都造成了正常农业和食品供应链中断。这些事实说明,农业监测技术在帮助实现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新兴技术或有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官网报道,在3月22日的启动会议上,参与国对此次针对17个发展中国家的培训表示欢迎。南非国家航天局遥感科学家诺西塞科·诺姆贝德塞克·玛氏伊说:“我们期待卫星遥感技术,通过作物监测和干旱评估能提高农民的粮食产量。”
毛里求斯粮食和农业研究与推广研究所高级研究科学家阿蒂·贡古辛格·邦瓦里强调了CropWatch创新合作计划在帮助各国提高气候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他表示:“通过参与这一计划,我们希望能采用创新技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更好地实现粮食安全这一最终目标,而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除了卫星技术,从农作物保险到疫苗供应链,诸如比特币之类的加密货币技术也可用于帮助可持续发展。例如,以太坊基金会帮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使用区块链技术创建了一个为其工作筹集加密货币的基金。区块链技术用途广泛,或许在粮食安全方面也能发挥作用。但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篇论文称,其与实体经济存在一定脱节,由此带来的多方面效益仍有待观察。
前段时间,联合国贸发会议官网发布了《2021年技术和创新报告》,敦促发展中国家政府加强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其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从这一新的技术变革浪潮中受益。
报告称,尽管新兴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存在某些负面影响,如可能加剧不平等、扩大数字鸿沟和破坏社会凝聚力,但它们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或多或少具有变革性。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