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3月31日电(樊中华 郁玫)浦东新区承担着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张江科学城,致力于赋能工业互联的虹口5G全球创新港,以北斗导航为核心布局全产业链的西虹桥基地,以奉贤区全域为载体集聚上海美丽健康产业的“东方美谷”,水陆之间以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聚集为特色的长兴岛……
或许你不知道,这些遍布上海16个行政区,看似各居其隅、各美其美的科创聚集地,实则共享着同一个“张江”之名——“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十年间成长为张江科学城核心承载区加21个科创集聚区的立体格局,共同肩负起上海具有国际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建设使命。
“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张江示范区’),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先行先试,创新改革,为中国自主创新闯出一条路子来,”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侯劲说,上海因此将全市各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潜力强的区域逐步纳入示范区范围,“举全市之力谋自主创新”。
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上海科创办供图“小空间”里的“大试验”
“示范”意味着上海要在中国如何做自主创新、怎样向创新型经济转型这两大命题上率先奋楫,勇于“破冰”。
在侯劲看来,“二十二园”各有其资源禀赋,特别是其中76平方公里同时属于自贸区范畴,这些都为示范区的创新改革提供了空间。
“地处外高桥保税区,我们实则享受了浦东新区、自贸区、保税区和张江示范区四重政策的叠加,成为我们进行制度创新突破的支持,”上海自贸壹号生命科技产业园联席CEO吴波表示。
他举例在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下,自贸壹号创新性地打造了“CRO+CDMO+CSO+投融资+人力资源”的创新技术转化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大大节约了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时间和成本,使科创“幼苗”顺利成长。
“张江示范区加自贸区,事实上是提供了一个“双自联动”的改革创新平台,让我们不断探索优化政策,以更好地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对于并没有明确政策规定的‘无人区’,则可以先行先试,勇于挑战。”吴波说。
“放手创新”的勇气让22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定位和创新路径。同样聚焦5G技术,金桥5G生态产业园志在通过5G+“智能造”“未来车”“大视讯”为其原有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传统支柱产业赋能升级;而产业用地有限的虹口区5G全球创新港则凭借其5G基础设施完备的优势,为区域外大量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打造“云上工厂”。
瑞金医院转化中心上海科创办供图直面“痛点”做革新
“张江示范区的制度创新,就是瞄准了自主创新链上的痛点,哪里痛就改哪里。”侯劲如是说。
产学研转化一直是中国科创的“沉疴”所在。一头是数十年积累的科研实力,多领域傲居世界第一的论文数量和专利,另一头是亦步亦趋、亟待创新给养的庞大产业,上海的任务便是打通堵点,架设桥梁。
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由此应运而生。
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李时用“聚焦实现创新源头‘最先一公里’和上海重点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精准对接”来形容研究院的角色所在。一方面将“沉睡”在科研院所里的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实现迅速转化,另一方面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强大的科技后盾,自建工厂,以填补高端制造的空白。
为此,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构建了以“研究院-运营平台公司-项目公司-产业基金公司”为核心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体系,2020年,10家科创企业自其内部孵化,“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研究院“开设公司实行备案制,加上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政策,成立一家企业只需要三天,效率极高。”
能有效链接临床实践、原创靶点发现和新药临床验证的研究型临床医院是“创新药”诞生至关重要的平台,2020年底,转化医学首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落成,弥补了生物医药创新闭环的短板。
“转化中心拥有全球单体研究机构中规模最大的临研床位和多功能智慧临床研究病房,将主要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开展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医药产品和技术开发再汇到临床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转化医学研究。”瑞金转化医学中心方面介绍。
以创新自信攀“科技高峰”
为突破重围,更多的革新成为创新主体扣楫中流的“自驱力”。
聚辰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十几个人的研发团队成长为科创板首家存储芯片设计企业。其董事长陈作涛表示,为保持公司的创新活力,一是创新性地进行了董事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让“内行人做内行事”;二是形成了全员持股的激励机制,“始终保持创业的热情。”
已运行六年的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则正在建立中国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China。“中国科学家在结构生物学领域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精力,产出在全球占比过半,但所有数据之前都存储在国外的数据库里,”该设施副主任彭超表示,PDBChina将成为中国蛋白质科学发展和创新药物研发的独特创新平台,有助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实施国家重大科学计划进行核心技术和资源的储备,并参与结构生物学未来国际标准的制定。
空白在一点点被填补。十年来,张江示范区里越来越多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开始绽放华彩,硕果不断。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心脏支架曾引领心脏支架大规模国产化,率先实现了该领域的“进口替代”,其最新代的靶向药物支架则以卓越的性能领跑世界。
“‘心脏支架’在中国开花结果落地的经历证明了世界级的科技高峰并不是无法攀登的,”微创医疗集团董事长常兆华说,科技创新,外部条件好了可以快一点,极端恶化了,无非是多几次尝试,多花费些精力和时间而已。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刻蚀机成功打破了西方在该领域的垄断,公司副总裁曹炼生直言,从第一代刻蚀机问世开始,中微半导体经历过若干次知识产权涉外诉讼,但从未失败。
“我们在知识产权上原则明确,从国外高科技公司进入中微的员工,涉及其前公司知识产权的,一张图纸、一行代码都不允许带来,”曹炼生说,“我们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来突破。”
创新改革让张江示范区“探路尖兵”的精神力量和中国“科创地标”的示范效应初显。
十年来,3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40所大学落子于此,上海80%以上的高端人才和近10万家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汇聚而来。年度发明专利授权超过1.5万件,近两年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占上海85%以上。而在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中,有1/5是“上海经验”。
面向未来,张江示范区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锻造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引擎,如何形成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全市创新链联动,如何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支撑,更多的创新命题仍有待“张江”先行破解,再呈“答卷”。(完)
【编辑:苑菁菁】